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學習是什麼

101/03/03 瀏覽次數 2431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許多老師最大的心願,然而什麼是「英才」呢?有的人認為學生不見得要很聰明,若能主動學習、設法理解、樂於吸收新知,應該也會有很好的學習成效。過去數十年來,臺灣的教育日益普及,擁有高學歷的人數也大幅提升。然而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多靠記憶背誦以獲取高分,未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出了學校後才發現不會活用所學,以致在學成績與工作表現有所落差。

 

面對這一現象,許多人著力於升學制度的改善,但似乎成效不彰。還有別的方法嗎?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暨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蔡今中講座教授投入網路學習的研究多年,他從網路學習的特性看到教育改革的一絲曙光。

 

「學生究竟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情?」蔡教授的研究發現,在傳統的教學脈絡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比較傾向把學習視為一種記憶方式,一種獲得好成績、高學位、好工作等較佳社會狀態的手段,著重於計算與反覆練習。有趣的是,一旦論及網路學習脈絡,同一批人中沒有一個還會認為學習是記憶、是手段,應該強調計算與反覆練習,反而認為可增長見聞,且必須頓悟新法、善於應用並真正理解。

 

蔡教授也探討學生對網路學習的看法與網路搜尋策略的關係,他發現對網路學習的看法屬較高層次的,常能頓悟新法,同時展現較高的自信心,他們會比較傾向於採用探索式的搜尋策略;較低層次的則善於應用匹配式的搜尋策略。而探索式的搜尋策略意味著學習者是思考並非漫無目的,會嘗試把找來的多方資訊做有意義的整合;匹配式的搜尋策略僅找幾個關鍵字相符的網站,把資料放在一起就不再進一步歸納整理。

 

蔡教授進行更深入的訪談後發現,學生對「學習」與對「網路學習」的概念不同,可能源自於傳統教育環境與網路所形塑的環境有所不同。因網路有多元充沛的資源,相較之下,傳統教材僅限於課本,來源單一;網路學習可以依照個人學習步驟調節進度,傳統上課方式則是全班必須遵循相同的課程時間;網路學習可以自由地互動和對話,但在傳統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大多不敢提問,知識通常由老師單向傳授。

 

蔡教授還希望能更深入地探討這種新興的學習方式。目前這研究僅針對大學生來分析,或許以後還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子進行廣泛地探討,這樣就可以對各級教學有更大的幫助。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