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科學家發現7公里深海域有魚類活動

103/03/18 瀏覽次數 8417
新聞報導

美國國家科學院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在今年(2014)3月一場研討會上,一篇由美、英與紐西蘭科學家共同發表的論文,描述紐西蘭海域7公里 (4.3海哩) 深處,發現5條全身透明的鈍口擬獅子魚 ( hadal snailfish ),據此推論魚類可以存活的海域深度。

紐西蘭海洋生物學家亞敘里‧羅登 ( Ashley Rowden ) 指出,60年來沒有捕捉到鈍口擬獅子魚的紀錄,此一魚種的魚身因生存環境缺乏光源以致缺乏黑色素沉澱。

科學家以鯖魚為餌,吸引類似沙蝦的小生物,那是鈍口擬獅子魚的食源,「它們靠近時,我們驚呼捕捉到了,而且不只一條,」羅登說。

羅登戴上手套,輕輕抓起其中一條說,「好像一個裝滿水的保險套,像是濕濕滑滑黏黏的膠狀物在手上游動,更酷的是,我們可以透視它的內臟和體內活動。」

這是科學家們證實魚類能夠存活在如此深海域的寶貴證據。

現存的世界紀錄,科學家1970年曾在智利海域發現鼬魚科 ( cuskeel ),估計它們生存在深達8370公尺的海域;但當時科學家是以拖網捕獲,無法判斷此一魚種是生存在深海底,還是在較上層的海域,剛好被網住上岸而已?這是研究上難解的疑問。

科學家研究發現,魚類的身體組織構造無法承受太大的壓力,因此不可能生存在深於8200公尺 (5.1海哩) 的水體裡,換句話說,所有魚類都不會生存在海洋最深處的海域。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魚體內的氧化三甲胺 ( trimethylamine oxide ) 是一種穩定的蛋白質化合物,能夠保護魚蛋白質免遭水的壓力破壞,因此魚類棲息的海域越深,肌肉組織內的氧化三甲胺的濃度就越高。研究者因而得依魚體內的氧化三甲胺含量的多寡,評估魚類能夠生存在多少深度的海洋。

科學家指出,鈍口擬獅子魚死亡分解時,會產生很濃的腐敗味,這是因為魚類死亡後,體內氧化三甲胺霉化後產生三甲胺,形成魚腥味;存活在愈深海域的魚,體內氧化三甲胺越多,當其死亡後自然會產生越濃的魚腥味。(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