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解開亞洲金融風暴之謎

98/02/06 瀏覽次數 7770

1997 年 7 月 2 日,國際匯市裡亞洲的泰銖首先發出了第一聲哀嚎,一場腥風血雨隨即到來。投資人永難忘記,泰銖兌美金出現破天荒 30% 的跌幅,這場火勢快速蔓燒,亞洲各國幾乎無一倖免,香港、印尼、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都被捲入這場風暴中。最慘的是印尼盧布,甚至狂跌 80%。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了探討亞洲金融風暴事件背後的原因及造成的改變,各國財金學者議論紛紛,看法也眾說紛紜。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盧秋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當時,很多人在探討金融風暴問題時,都把注意力放在借貸過程不透明,或信用徵信的不嚴謹。當時就注意到,很多亞洲國家銀行借貸後面的擔保品,其實都是不動產。以往有人研究美國銀行與不動產之間的關係,但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這兩者的關係及演變卻沒有人注意到。

 

「追根究柢,大家都沒談到的,就是背後不動產的市場變化所導致銀行風險的增加。」盧秋玲教授大膽假設,並從 1995 到 1999 年,蒐集了臺灣、香港、印尼、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亞洲 7 國,金融風暴前後上市銀行與不動產公司的收益證據,證明了兩者之間亦步亦趨的密切關係。

 

她的問題是:亞洲地區不動產市場的變化,與銀行股價變化之間是否有關係?這關係是否因為金融風暴的出現而改變?結果證明確實有關聯。

 

盧秋玲教授發現,亞洲金融風暴主要的問題出在不動產市場的變動,導致市場違約,造成對金融股價的傷害。當不動產市場有問題時,抵押品房屋價格發生變化,比如借錢的人以 1 千 2 百萬的房地產向銀行借了 1 千萬,但是當房地產下跌到 5 百萬時,他即使還了錢,手上的資產立刻縮水 7 百萬,房地產變得不值錢。民眾感受到權益的虧損,甚至不願意繳房貸,寧可對銀行違約。當時的亞洲就是如此。

 

而風暴前,投資人不甚明白不動產市場與銀行市場的關係有多大,但風暴一來,市場即時反映出金融機構與不動產之間風險的概念,深受影響。

 

盧秋玲教授說,「當時文章才剛被期刊接受,還來不及付梓,越南政府就寫電子郵件來要文章。」大家在風暴之前雖然大略知道其中的相關,但是影響有多嚴重,還得靠學者詳細的研究。這項研究成果可提供政府與專家學者做出預防的措施,將來制定金融政策,就必須考慮到健康的不動產借貸過程,實在是一個國家穩固金融系統的重要因素。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