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113/12/13 瀏覽次數 1168
隨著伴侶動物的飼養密度大幅增加,動物的健康也與人類健康緊緊相連

隨著伴侶動物的飼養密度大幅增加,動物的健康也與人類健康緊緊相連。圖片來源:Hananeko_Studio/shutterstock.com

根據臺灣農業部 2024 年 5 月發布的資料,全國家貓飼養數目超過 130 萬隻,相較於 2021 年,大幅增加 50%;且因都市化程度提高,近兩年貓隻飼養增加的幅度近乎是犬隻增加幅度的 3 倍[1]。臺灣貓隻飼養的環境,多為全室內飼養,根據 2009 年的資料,近 6 成的家貓從來不帶出門[2],另根據筆者研究室在 2023 年到 2024 年針對大臺北地區有呼吸道症狀家貓的初步調查結果,來自多貓家庭的比例為 43.9%,顯示多貓共養的普遍性。由於人與貓,以及貓與貓之間接觸的機會大幅增加,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在彼此之間傳播的機會也隨著大為增加。貓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除了原發性感染之外,因緊迫或免疫力低下導致的二次性感染以及多病原的共同合併感染皆十分常見。

 

常見病原與潛在風險

貓的重要呼吸道病原有貓皰疹病毒(feline herpesvirus-1, FHV)、貓卡里西病毒 (Feline calicivirus, FCV)、貓披衣菌(Chlamydophila felis, CF)、貓黴漿菌 (Mycoplasma felis, MF)、支氣管炎博德特氏桿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BB)、獸疫鏈球菌(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Zooepidemicus, SE)、犬鏈球菌 (Streptococcus cani, SC)、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INF)、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SA)。這些疾病可藉由空氣與接觸感染,造成貓隻的呼吸道症狀,例如:流淚、流涎、口腔潰瘍、咳嗽、打噴嚏、眼鼻分泌物、結膜炎、鼻竇炎、精神食慾下降等。而其中貓披衣菌、支氣管炎博德特氏桿菌、獸疫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具有人與動物的共同傳染性。貓披衣菌會導致人的眼結膜炎[3]、支氣管炎博德特氏桿菌會導致人的支氣管肺炎[4],獸疫鏈球菌會導致人類肺炎、關節炎和腦膜炎[5];而流行性感冒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多為由飼主感染貓隻,導致貓的呼吸道症狀[6] [7]

在筆者研究室的臨床案例研究中,人類的流感病毒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傳染給家貓所導致貓隻的呼吸道症狀為輕微到中度,且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的貓隻有高比例合併有其他呼吸道病原的感染,例如貓皰疹病毒,支氣管炎博德特氏桿菌或獸疫鏈球菌等。

 

新式檢測平台的臨床價值

貓隻的呼吸道病原具多樣性(包括各種病毒與細菌、披衣菌、黴漿菌),導致的臨床症狀相似,然而治療的方法與藥物不盡相同,因此鑑別診斷相當重要。再加上貓隻多病原的合併感染相當普遍,傳統單病原單檢測的方式,往往錯失整體的評估,導致病情的延宕與治療效果的不彰,且病情的延誤增加了飼主的經濟負擔。因此開發貓呼吸道多病原快速同步檢測平台,極具臨床的意義與重要性。新式的診斷平台搭配臺灣自製研發的輕巧型高通量毛細電泳儀,可在短時間內同步檢測 11 個標的基因,同時具有極高的檢測敏感度(圖一、圖二)。因此傳統有限敏感度診斷法所錯失診斷的病原,得以浮出檯面,並透過臨床樣本的研究分析,進一步瞭解這些病原在臺灣貓隻呼吸道疾病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

以新式的診斷平台搭配臺灣自製研發的輕巧型高通量毛細電泳儀,檢測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 (SARS-CoV-2)

圖一、以新式的診斷平台搭配臺灣自製研發的輕巧型高通量毛細電泳儀,檢測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SARS-CoV-2)。本實驗是以人工仿病毒顆粒所做的測試。新平台具有優異的檢測敏感度,1 隻病毒數目仍然可以被檢出。陰性控制組 1-4 為二次蒸餾水以及非 SARS-CoV-2 的貓隻其他病原,並未出現 SARS-CoV-2 對應訊號,顯示本平台的優異敏感度與專一性。S/N:訊號雜訊比。
圖片來源:王儷蒨教授提供

一隻具有呼吸道臨床症狀的貓隻,使用新式的診斷平台搭配高通量毛細電泳儀的檢測結果

圖二、一隻具有呼吸道臨床症狀的貓隻,使用新式的診斷平台搭配高通量毛細電泳儀的檢測結果。垂直藍線標記其對應陽性控制組的病原種類,顯示此貓同時感染 7 種病原:犬鏈球菌(SC)、貓黴漿菌(MF)、支氣管炎博德特氏桿菌(BB)、貓披衣菌(CF)、貓皰疹病毒(FHV)、貓卡里西病毒(FCV)、獸疫鏈球菌(SE)。確切的病原量皆可經計數而得。圖片來源:王儷蒨教授提供

新式的檢測平台同時具有病原定量的功能(亦即能確知病原的感染量),且創新的恆穩定量模式,不會因不同的採檢操作者或是採檢手法的不同,而使定量的結果不同。使獸醫師在整個療程中,可以充分掌握動物的排毒量與感染的嚴重程度,確實監控病情的發展以及藥物治療的效果。

 

傳染性呼吸道病原防範與管理建議

因為傳染性呼吸道病原,主要是藉由空氣與飛沫或是因接觸而傳播,因此容易造成家中動物間互相感染,特別是多貓飼養的家庭。另外,因部分病原具有人與動物共通傳染的性質,故建議飼主不論是在照顧病貓時,或是自己有呼吸道症狀時,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 空氣與飛沫的防範:飛沫的產生主要是來自感染病貓或飼主的咳嗽與打噴嚏,因此建議室內空氣要流通。飼主如果自己本身的呼吸道症狀嚴重,建議要戴口罩來遮蔽口鼻,並且暫時不要與愛貓有親密的接觸。如果家中貓隻有呼吸道症狀,建議要與其他貓隻適當隔離,但是要避免或減少患貓因隔離或是環境的調整而產生緊迫,因為緊迫會導致貓隻免疫力下降,不利疾病的復原。
  2. 接觸傳染的防範:貓隻的呼吸道症狀多伴隨有口眼鼻的分泌物,另消化道的排泄物也可能是病原傳播來源之一。為了避免人畜之間的共通傳染或是傳染給其他動物,飼主在處理病貓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時,要戴口罩及手套,處理完畢後要用肥皂清潔雙手。另外,為了避免機械性傳播,如果飼主必須同時照顧家中其他動物,一定要先卸下口罩手套並清潔雙手後,才去處理,例如健康貓隻的食盆、水盆、貓砂盆、以及睡墊等。
  3. 疫苗的保護:疫苗施打後,不論是貓有施打疫苗,或是飼主有施打流行性感冒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型的疫苗,通常都至少需要 1 個月以上,才能在身體內產生有效的免疫保護。故在身體有足夠的免疫力之前,不要懈怠於傳染病基本的防護管理。
  4. 疾病的後續監測:不論是動物或人,在隱性感染的個體或是在疾病的復原期,可能已經沒有臨床症狀了,但仍有排毒的可能性。故建議可以對已無症狀的病貓以及家中其他的貓隻,一起作病原的定量監測並與先前的數據做比較,以確認是否有病原傳播的疑慮,藉以解除防護管理的限制。而新式檢測平台能夠完全符合這個目的的要求,對於傳染疾病的管控相當有助益。

總結以上,新式檢測平台能夠快速同步定量檢測多種病原,大幅提高檢測的敏感性與準確度,不僅適合疾病過程中的監控,提供獸醫師完整資訊以擬定正確的治療策略,也適合做癒後的病原排毒監測及同居動物的預防性監控。同時對於有人畜共通傳染疑慮的病原,能同步提供飼主警訊,以實行動物與飼主的雙向防護措施,降低彼此之間病原傳播的風險。

展望未來,因近年來都市化的進展與人口結構的快速改變,使伴侶動物的飼養密度大幅增加,而動物的健康與人類健康緊緊相連,本新式檢測平台的發展,不僅能夠提供家貓與人類更進階完整的防護,亦有機會擴展至其他種類的動物或其他疾病的檢測,為更多人與動物帶來健康的保障。

 

資料來源

[1]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全國家犬貓飼養數量最新推估結果,發布日期:2024年05月31日。

[2] 王伶芳,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2016年。住宅空間中飼養寵物貓之環境設施需求研究

[3] Hughes, L., Visser, S., Heddema, E., de Smet, N., Linssen, T., Wijdh, R. J., & Huis, R. (2024). Zoonotic transmission of Chlamydia felis from domestic cats; A case series of 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 in humans. New Microbes and New Infections, 59, 101412.

[4] Gueirard, P., Weber, C., Le Coustumier, A., & Guiso, N. (1995). Human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infection related to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persistence of bacteria in host.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33(8), 2002-2006.

[5] Pelkonen, S., Lindahl, S. B., Suomala, P., Karhukorpi, J., Vuorinen, S., Koivula, I., Väisänen, T., Pentikäinen, J., Autio, T., & Tuuminen, T. (2013). Transmission of 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cies zooepidemicus infection from horses to human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9 (7), 1041.

[6] Ali, A., Daniels, J. B., Zhang, Y., Rodriguez-Palacios, A., Hayes-Ozello, K., Mathes, L., & Lee, C. W. (2011). Pandemic and seasonal hum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 in domestic cats: prevalence, association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seasonality pattern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49 (12), 4101-4105.

[7] Doliff, R., & Martens, P. (2022). Cats and SARS-CoV-2: a scoping review. Animals, 12 (11), 1413.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