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天空下起了剉冰!?

104/09/21 瀏覽次數 3593
A:哇,夏天到合歡山避暑爬山還真是正確的選擇。
B:是啊!蠻涼快的!
A:哎呀,什麼東西掉到我頭上?ㄟ,怎麼會有挫冰的小冰塊!
B:是啊!這一粒粒小冰珠是什麼啊!


導言

今年7月熱翻了,可是7月10號卻傳出合歡山降下冰珠,同一天南投仁愛鄉也下起了冰雹,夏天不是很熱嗎?怎麼除了會下雨,還會下冰珠、冰雹呢?今天科學了沒,帶你一起聽專家怎麼說。

正文

七月十號全臺熱爆了,臺灣像極了一條持續燜烤的地瓜,臺北接近中午時的氣溫更是飆到了攝氏38.3點,創下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溫。不過在炎熱的天氣下,合歡山卻在當天下午兩點多,降下了大約5分鐘的冰珠,目擊到冰珠飄落的張姓民眾說,當時山區氣溫大約13度,冰珠只有米粒般大小,大多落地後就融化了。無獨有偶,同一天南投仁愛鄉臺14甲線武嶺之前的昆陽,下午3點多,也下了一場雨,雨停了之後,接著又降下冰雹。民眾說,冰雹下得很密集,大約有20分鐘,顆粒跟粉圓一樣大。

為什麼,夏天這麼熱的天氣,天上還會有冰雹和冰珠掉下呢?中央氣象局預報課課長陳怡良解釋說,由於臺灣地區夏天的時候,整個大氣環境很容易產生上升運動很強的對流,只要在對流夠強的條件之下,雲裡的雲滴或是雨滴被抬升到足夠的高度和夠低的溫度,就會凝結成固態,進而降下所謂的冰雹或冰珠。陳怡良課長說:「對流夠強,它把雲裡面所形成的雲滴或是雨滴,帶到足夠高的高空,或是溫度夠低的話,就會開始凝結成冰塊的形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形成固態,只要上升運動夠強,這些雲滴或是雨滴,它會在空中不斷地持續地成長,變成更大的冰塊。一但上升運動無法承受它的重量,它就會不斷地往下落。如果它在落到地面之前,還沒有完全被融化或是蒸發,這樣子我們就會看到有下冰雹或是冰珠的情形」。

其實在整個自然環境中有許多的固態降水,就連雪也是一種固態降水,只是臺灣因為緯度的關係可以看到的不多,不過這些像雪、霰、冰珠和冰雹等不同的固態降水,是因為在形成的過程中大氣中的溫度和濕度不同,而產生個別差異,中央氣象局預報課課長陳怡良說:「由於大氣中的溫度和濕度不一樣,在水變成冰的過程,它的密度會不太一樣。形成過程對流是不是很強,它凝固的速度不一樣,常常形成的結果物也會不太一樣。一般來說有一個原則,如果它是慢慢凝固的話,裡面的氣泡比較容易溢出來,會慢慢跑出來,所以形成的冰塊或冰珠比較是堅硬的,質地比較結實,也可能比較呈現透明狀。如果它是很迅速被凝固起來,通常裡面有一些氣泡來不及跑出來,它就會形成結構比較鬆散的固體,或是比較霧狀的固體,不過大部份時候是混雜著生成。」

至於大家常聽到的冰雹、冰珠和霰是依照什麼原則進行分類?陳怡良課長為我們解釋說:「我們分成雹、小雹、冰珠跟霰這些東西,除了根據它的形狀來分以外,有時候也會根據它的大小,還有它形成的質地物不太一樣,有些是密度比較高,有些是密度比較低,我們會做一些分別。」

所以下次你在夏天看到不是下雨而是下冰雹、冰珠別再大驚小怪囉!不過如果發現冰雹體積有點大,那請趕快躲到可遮蔽物的下方,避免受傷了。以上就是這集今天科學了沒?下次阿梅再帶大家聽世界用不一樣的視野,下次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