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 - 1910,以下簡稱立克次)於一八七一年二月九日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芬利。他的父親安得魯與母親南西是虔誠的衛理公會教徒,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立克次從小生活在家境小康的農莊,長得高大健壯,充滿活力。初中畢業後,他的父母把他送到離家數百英里外伊利諾州的埃文斯頓念高中。埃文斯頓位於芝加哥北方的密西根湖畔,風景優美,文風鼎盛,也是著名的西北大學所在地。
剛自醫學院畢業意氣昂揚的立克次,醉心於追求新知識及研究工作,因此他接受芝加哥大學病理學系系主任海克頓醫師(Dr. Ludvig Hektoen,1863 - 1951)的建議與推薦,遠赴德國柏林進修醫學。他的兒子亨利便是在柏林出生的。之後,他又轉赴當時微生物學的重鎮–在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進行研究。這些經歷大大地擴展了他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讓他有機會進入當時正蓬勃發展的微生物學領域。
一九○二年,立克次回到芝加哥大學擔任病理學副教授,年薪一千美元。他對於微生物傳染疾病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卻不願意用傳統的實驗方法來進行研究。他有時會進行一些「非正統的研究」,例如把病原微生物注射到自己體內,親自感受微生物致病的效應。他首先研究一種感染人類皮膚的黴菌疾病–芽生黴菌症,並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一九○四年,他被任命為當時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院長道得遜(John M. Dodson)的助理。一九○六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專書,書名是《感染、免疫及血清治療》。
一九○九年,墨西哥市爆發斑疹傷寒。由於洛磯山斑疹熱的研究已告一段落,因此立克次接受邀請,於十二月抵達墨西哥市協助對抗與研究斑疹傷寒,這是因為斑疹傷寒與他先前所研究的洛磯山斑疹熱極為相似的緣故。利用他先前的研究經驗與技術,立克次與他的一位名叫威德(Russell M. Wilder)的學生很快地便發現,斑疹傷寒的病原細菌與洛磯山斑疹熱的病原菌非常相似,都是一種無法在培養基上生長,而必須在宿主細胞內絕對寄生的細菌。他也認為斑疹傷寒應該是由一種類似壁蝨的節肢動物為媒介所傳遞的傳染病。
先前在非洲,一位法國醫生尼科(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1866 - 1936)便曾主張體蝨是傳遞斑疹傷寒的病媒,尼科也因為研究斑疹傷寒有重大的貢獻,而於一九二八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獎。立克次在當時並不知道尼科已經發現體蝨是這個疾病的病媒,但經過他在墨西哥市的獨立研究,證實了尼科的發現,也就是體蝨確是傳遞病原菌的媒介。
一九二○年,立克次的妻子美拉為了紀念他的丈夫,捐出五千美金給芝加哥大學作為基金,而由基金衍生的利潤則用來作為一年一度的「霍華‧泰勒‧立克次獎」(Howard Taylor Ricketts Prize),專門頒發給在病理學或細菌學上有傑出研究成果的學生。而芝加哥大學也向各方募捐,在該校的病理、衛生與細菌學系建立了一棟「立克次實驗室」。這棟建築物在七年後因校務的發展,而更名為「科斯坦物理教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