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醫師要相信病人?還是手機?

106/05/05 瀏覽次數 1470

身體活動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

 

醫學研究早已確認身體活動與體適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預後的關鍵因素。長期久坐不動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於活動度高的人。有規律激烈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低。因此,美國心臟醫學會要求臨床醫師一定要評估病患的身體活動與體適能。治療病患不能只開藥物處方,也要與病患討論如何提升病患的身體活動與體適能。

 

如何評估病患的身體活動與體適能?

 

但是,醫師〝評估〞病患的身體活動程度?醫師大多只能根據病患自述過去一週的活動種類、頻率與時間長短來評估。病患可能回憶不準確,造成評估錯誤。過去研究使用觀察法、日記法與使用穿戴裝置感應器測量,發現與病患自己估計的身體活動量有很大差異。使用這些較準確的評估方法比較昂貴不自然,也不一定反映日常生活真實狀況。因為病患知道自己被研究,所以身體活動量也會提高。有沒有其他更簡單又能較忠實反映生活現況的評估方法呢?

 

以智慧手機評估身體活動程度

 

美國蘋果公司在2015年推出ResearchKit開源軟體框架,讓開發者和研究員們能藉助iPhone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先進感測器來收集數據做醫療研究。透過手機內建的加速度計、陀螺儀、羅盤等工具,可以評估手機使用者的行走步數、活動度與睡眠品質。再透過一些螢幕問卷的填答,瞭解使用者認知功能與情緒。目前已經應用在哮喘、帕金森、糖尿病、乳腺癌與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評估,其中史丹佛大學MyHeart Counts是目前最受到矚目的App。今年二月《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心臟醫學》刊登他們的初步研究成果。

 

MyHeart Counts我的心臟算數!

 

MyHeart Counts這個名稱有兩個意涵,一是這個App可以計算許多心臟功能相關指標數據,另一個意涵是應該以這個App的數據為主。也就是說:這個App提供的數據比病人自己提供的數據還準。該研究分析從2015年3月推出MyHeart Counts到該年10月五萬名下載用戶且同意提供資料給研究單位研究的用戶。比較週間與週末不同程度活動量的持續時間與百分比,研究者區分的五類群組:不太活動型、司機型、週末勇士型與積極活動型。這些活動度分群與罹患不同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胸痛、關節痛)與心臟風險有顯著相關。最重要的研究發現就是使用者自評的活動量大多高於手機偵測的活動量,所以以後醫師看診可能會要求病患拿出手機,因為手機App可以提供比較準確的數據。

 

MyHeart Counts要如何更上一層樓?

 

不同於傳統使用問卷或穿戴裝置探討身體活動量的研究,使用手機測量活動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收集大量數據。本研究在短短六個月內就有五萬用戶同意參與研究,涵括美國各州。不過,配合度卻是很差。預計進行七天動態資料收集,可是只有四成的參與者完成四天活動,只有9%(約4552人)的人完成七天完整資料收機。只有10%的人完成「六分鐘步行測驗」、3%的人完成「心臟年齡問卷」填答。不過,樣本數還是比過去研究多很多。使用手機測量活動度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使用者的年齡中位數為36歲,大約一半的人介於27至50歲,是相當年輕的族群,而且可能都是健康意識比較高的族群。這樣的選樣代表性偏差,可能會影響推論到母群體人口。

 

醫界還是看好智慧手機可以提升治療品質

 

雖然MyHeart Counts還有不少缺點,可是《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心臟醫學》評論與主編還是相當看好蘋果推出的RearchKit與智慧手機收集病患相關資料的潛力。在手機如此普遍的時代,各類型資料(血壓值、血糖值、穿戴裝置感應生理數據、照片、社交媒介文字)幾乎都匯集到自己的手機,如果能夠善加分析,一定可以提供醫師治療病患更多有意義的資訊。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