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能看見未來嗎?液態切片把血液變成你的「健康雷達」
想像一下,當有一天醫生診斷出你得了癌症,他是基於什麼證據下這個判斷?過去最常見的做法是「切片」,醫生開刀後從你的身體裡取下一小塊組織,送到實驗室化驗。這個方式不僅侵入性高,對病人來說也很折磨。不僅不適合常常重複檢查,更糟的是,通常得等腫瘤長到夠大、醫生能在相關影像檢測中看到時,才能進行切片,但往往已經錯過了最早期的黃金治療時機。
「就算現在有低劑量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但也要等腫瘤長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到。最後還是得開刀切片,病人的體力就會一點一滴被消耗。」工研院生醫所所長室陳廷碩資深專案總監的這句話,道出傳統醫療的侷限。
液態切片:找出血液中隱藏的健康資料庫
那麼,有沒有其他技術能突破這項限制,讓病人免去反覆遭受開刀折磨?「我們就想到從血液裡頭去偵測。」陳廷碩解釋。血液就像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裡面裝載著細胞活動的軌跡,所以是不是只要抽幾毫升的血,就能讀出潛藏在體內的危險訊號,幫助醫生更早發現問題?這正是陳廷碩研究團隊所開發的技術—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它能從血液中找出關鍵線索,幫助醫生解讀專屬於每個人的「健康密碼」。
「液態」又怎麼能「切片」?其實切片(Biopsy)的英文原意是「活體組織檢查」,只是過去常見的檢查方法,都必須切下組織,才簡稱為「切片」。而「液態切片」強調不用切下組織,只要檢查血液中是否有「腫瘤訊號」就行,陳廷碩解釋,它就像是在血液中找尋疾病留下的蛛絲馬跡,而研究人員主要會鎖定血液裡的三種關鍵物質:
1.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癌細胞會從原發性腫瘤脫離,跑到血液中「遊蕩」。這些細胞就像是「可疑的旅客」,是判斷病情最直接的證據。
2. DNA 或 RNA 片段:當免疫系統擊碎癌細胞時,會殘留基因片段在血液中,就如同犯罪現場的「指紋」。
3. 外泌體(Exosome):一種由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裡面裝載著各種分子訊息,就像一個「微型包裹」,傳遞著細胞的狀態。
因此,研究團隊的任務,就是要快速地掃描並精準找出血液中的這些癌細胞痕跡。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如何尋找血液中微弱的癌細胞訊號?
不過,要在血液裡找到這些疾病訊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難度就像你要在演唱會人山人海的尖叫聲中,分辨出朋友的一句招呼。陳廷碩表示,血液組成本來就非常複雜,正常細胞可能占了 99%,帶有疾病訊號的細胞可能不到 1%。要在這樣的比例下把它們抓出來,難度可想而知。即使找到,後續分析還可能被「雜訊」干擾。舉例來說,起初或許能找到 20 個可疑訊號,但每一步檢測效率若只有一半,經過幾輪後可能只剩下 1到2 個。
找到這些微弱訊號後,還需要利用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或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等工具來進一步放大訊號。不過,如同放大一張照片,雖然能看清一些細節,但雜訊也會同步放大,增加判讀難度。陳廷碩坦言,這也是液態切片面臨的技術挑戰之一。「雖然每一步資訊都會有流失,但是大方向是不要把不該測的留下來,維持訊號比例,就有機會捕捉到疾病的線索。」
雖然目前癌症檢測的液態切片已完成開發,不過陳廷碩也表示還是有一些限制及挑戰等待突破,像是儀器的精密度、每一次檢測時血液的用量多寡,以及檢測後龐大的數據該如何分析和解讀等,都需要持續改良,才能讓液態切片真正走入臨床,幫助更多病人。
不只癌症,還能應用到更多疾病
為什麼醫學界如此期待液態切片?關鍵在於它能大幅減少病人的痛苦。陳廷碩指出,許多癌症都有「復發」風險,病人往往需要定期監測。若依循傳統方式,每半年切片一次,不僅不切實際,也會耗掉大量醫療資源,更別提病人身心的壓力。有了液態切片,病人只需要抽血,就能追蹤治療效果,甚至檢測是否復發,大大降低身體負擔。
更重要的是,液態切片的應用不只限於癌症。未來它也可能延伸到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如果能在家裡追蹤,除了能減輕社會醫療負擔,也能實現個人化健康管理。」甚至是更進一步,在疾病還沒出現之前,就提前預知健康警訊?陳廷碩表示,這對醫學來說會是一項巨大的突破。因為很多疾病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例如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甚至某些癌症。如果能在「身體還沒生病之前」就偵測到蛛絲馬跡,醫療就能真正走向「預防」而不是「治療」。
然而要達到這一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最大的挑戰是檢體與時間。因為要驗證一個預防技術,可能需要長達 10 年、甚至 20 年的追蹤數據。但醫院裡的檢體大多來自已經生病的病人,缺乏「健康人」的長期樣本。「更現實的是,可能要追蹤 500 個健康人,才會找到 1 個真的發病。」
換句話說,液態切片確實有潛力成為「疾病的早期警報器」,但要真正發揮預防醫學的價值,仍需經過嚴格的驗證與法規審核,並仰賴政府、藥廠甚至跨國合作,建立檢體庫、長期追蹤計畫與倫理支持。「這項技術會持續進步,但必須有法規和醫療體制的配合,才有機會實現。」陳廷碩提醒。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液態切片有望改變未來的醫療模式
展望未來,液態切片或許還能與智慧穿戴裝置結合。「雖然這還需要時間,但終極目標可能甚至不需要透過抽血。」試想有一天你戴著手環,不只能看心跳,還能同步監測血液或體液的變化。甚至只透過尿液、汗液或唾液就能檢測健康狀況,讓「早期預警」更輕鬆融入生活。
家裡或社區診所也可能擺放小型「智慧健康櫃」,提供更完整、精細的檢測。它能定期檢測我們血液中的訊號,再透過 AI 分析,把結果傳送給醫生。雖然仍需解決個人資料隱私、AI 判讀可靠性,以及醫師信任等問題,但可以預期的是,從癌症偵測到慢性病管理,血液中的微小訊號正逐漸成為守護我們健康的早期預警系統。
如果這項技術能突破層層挑戰,也許再過幾年,液態切片就不再只是醫療工具,而是改寫我們看病、理解自身健康的方式,甚至成為改變醫療模式的「鑰匙」。它能讓醫院不再總是擁擠,減輕醫療負擔,病人也不用頻繁往返醫院,而是把部分健康管理帶回家。最重要的是,讓醫療不再只是冰冷的治療,而像生活中的守護天使,隨時提醒你關心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