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為什麼能

100/06/02 瀏覽次數 1399

多年來,臺灣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產業從下游的系統組裝、代工,到成為世界最大生產基地,進一步垂直延伸到上游零組件及材料的研發與生產,並水平開發新型產品、新規格設計等。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臺灣IT產業也展開全球布局,伴隨而來的卻是產業外移的焦慮。如今,事實證明臺灣IT產業在跨國界轉移過程中仍保有競爭優勢。只是,究竟臺灣IT產業競爭力的泉源是什麼?

 

關於臺灣IT產業崛起的論述不在少數,學者多從不同面向切入,無論是針對某產業或某明星企業家,或把它歸因於政府的科技政策,都只能提出片面的解釋。為了全面透析臺灣的競爭力,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李傳楷副教授認為,切入點不能局限在某地或某產業,尤其臺灣IT產業中的每個環節是流通的,其競爭力也是彼此分享。因此李副教授決定建立一個架構,試圖把這個複雜的原因說清楚、講明白。

 

李副教授表示,臺灣優勢競爭力的泉源來自一個複雜的產業體系,這個體系必須亂中有序才能正常運作,她的研究目的就是嘗試把這個秩序找出來。尤其李副教授的研究是跨疆界、跨領域,尚無現成統計資料可使用,必須從零開始,一步步去蒐集資料,並進行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

 

經過半年以上的研究,李副教授從兩方面解釋臺灣產業體系的秩序。其一,臺灣的資訊產業體系運作包含3個領域,分別是技術、組織與地域,其中「技術」即技術標準及規範、「組職」即商業系統、「地域」即政治系統,這3領域彼此互動、調適並演化。其二,這產業體系運作的背後有一個協調系統,這協調系統包含制度、廠商或行動者,以及各種協調機制等,在這協調系統的運作下,臺灣的產業體系才能保持既變動又整合的狀態,這也是臺灣競爭力得以保持彈性與適應性的關鍵因素。

 

除了建立一個系統觀來剖析臺灣的競爭力外,李副教授也以技術和組織領域的互相協調作用,解釋臺灣如何從個人電腦產業過渡到手機產業,並以組織和地域領域的交互作用釐清臺灣到長三角的產業轉移,這些都是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她進一步解釋,雖然臺灣產業沒有像蘋果(Apple)、惠普(Hp)、微軟(Microsoft)等規模的巨人企業,但是臺灣擁有螞蟻雄兵的實力,打的也是一個群體戰。過去相關研究多著重在宏觀的國家層級或微觀的廠商行為,李副教授的觀點則介於其間,認為臺灣競爭泉源來自一個集體層次的行為,無論是技術、組織還是地域等領域,都有其關聯性,彼此緊密連結,成為一個集體行動。

 

總而言之,臺灣的競爭力是系統性、跨產業、跨區域且跨組織的,其優勢關鍵在於臺灣產業體系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系統裡有良好的協調與演化能力,當外在環境出現機會時,臺灣就會自我調節步伐往那邊走。因此,臺灣競爭力不僅有彈性及適應性,力量也不會因為產業外移而減弱。而唯有認清我們的競爭優勢,並維持、強化這項能力,未來臺灣IT產業才能在這個適者生存的世界中持續保有永續發展的能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