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生物結構影像術磁共振影像術的發明
98/07/06
瀏覽次數
13541
林天送
|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化學系暨神經科學系
小百科
磁共振影像術(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近 30 年開發出的醫療診斷技術,能偵測細胞、組織、器官的實況,區別腫瘤、癌細胞、腦細胞的分布狀態。MRI 是利用人體水分子的氫原子核(proton,
1
H,質子)的核順磁性,在有梯度磁場下做核磁共振,梯度磁場能把核磁共振信號變成空間分析譜。
發明者
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教授保羅.勞德伯(Paul Lauterbur)和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教授彼得.曼斯菲(Peter Mansfield),因發明磁共振影像術榮獲 2003 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
勞德伯 1929 年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農場,在凱斯理工學院(Ca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拿到化學學位。二次世界大戰後,勞德伯進入米隆理工學院(Mellon Instittue)攻讀化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應用「核磁共振光譜學」(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測定含矽化合物的分子結構。1970 年初,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Stony Brook)校區化學系當副教授,1985 年被挖角到伊利諾大學。他於 2007 年 3 月去世。
靈機一動
勞德伯的專長是用 NMR 測定分子結構。有一次,他的研究生使用一部舊的核磁共振儀器,磁場不均勻,常常 1 個信號分裂成 2 個,他想盡辦法要使磁場變成均勻一致,卻無計可施。又有一次他到實驗室,看到一個博士後研究員試用 NMR 方法區別老鼠的腫瘤和正常細胞,實驗結果並不理想,但似乎有點輪廓。
當天夜晚,他開始認真思考,突然異想天開,在大磁場外另加磁場使樣品感受到更不均勻而有梯度的磁場,這使他能測出樣品的「空間位置分析」(spatial resolution),而不是一般化學家想要的 「光譜分析度」(spectral resolution )。
幾個簡單的實驗下來,證實了他的推理,1973 年他把這研究論文寄到英國著名的《自然》學刊,竟遭退稿,理由是「不具科學價值」。但勞德伯教授不服氣,經過修改,再補上一點新數據,最後《自然》還是接受了。在諾貝爾獎委員會發表勞德伯得獎時,《自然》學刊的總編輯還特別寫信道賀,並為當年退稿一事道歉。
原理
NMR 光譜學早在 1940 年代就發展出來,1952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就是頒給 2 位研究 NMR 光譜學的物理學家:布拉克(Felix Bloch)和普歇爾(Edward M. Purcell)。
NMR 光譜儀必須在大磁場下進行,外加大磁場的作用,是使具有核磁自旋的原子核的能階分裂成多個磁能階。如果再外加一頻率適當的高頻電磁波,就可以使原子核在一定的磁能階間產生共振躍遷。共振躍遷的頻率和外加大磁場的強度有關,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頻率也不相同,甚至同一原子核也會因在分子中的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共振頻率,因此 NMR 可用來研究分子的結構。
勞德伯利用不均勻但有梯度的磁場,造成不同位置的原子核的共振頻率有些微差異,使磁共振技術有分析空間位置的功能。後來英國的曼斯菲教授利用勞德伯的實驗結果,運用數學和電腦的分析,開發出「回波平面影像術」(echo planar imaging),使 MRI 能在短時間內提供清晰的人體器官影像圖。1980 年代後,MRI 才漸漸被醫學界用來做診斷和研究工具。另外一位同時發展 MRI 的還有美國的大馬第安(Raymond Damadian)醫師,但他並沒有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提名。
當初勞德伯把這影像術叫為 Zeugmatographic imaging,後來又稱為 NMR 影像術。然而 MRI 並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如水含有 2 個氫和 1 個氧原子,而氫原子含有 1 個帶有磁性的質子,但氫並沒有輻射性,加上一般人對「核」字敏感,就把「核子」二個字省略,而改稱「磁共振」,後來統一稱為磁共振影像術。
掌聲回響
勞德伯雖非出身醫學界,卻為醫學的臨床和研究帶來重大的貢獻。始料未及的是,當初那靈機一動的實驗,如今會如此廣泛地應用到醫學的診斷和研究上,使他獲得諾貝爾獎。但可惜,他得獎後的第 4 年就去世,沒有真正享受到諾貝爾獎帶來的榮耀。
磁共振影像術仍不斷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目前全球約有 2 萬 5 千台 MRI 設備,所有大醫院都有,而每年有六千餘萬次的掃描造像。許多腦神經病症,如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病、脊椎病變等,都能使用 MRI 做準確的診斷和追蹤。近年來,科學家更大大改進了 MRI 影像術,目前已能測量出腦的實際運作情況,稱為「功能性 MRI」(fMRI)。
fMRI 影像掃描譜能準確顯示出腦的活動情況(以循環到腦部的血液氧氣和葡萄糖的消耗量為指標):某一腦部位做某種思考活動時,該部位就會發亮,就像燈泡發亮,愈亮表示愈多思考活動。因此 fMRI 能測量出思考活動是發生在腦的哪個部位,以及它的活動程度。 近年來,腦科學家利用 fMRI 已經可測量出人們在想什麼,包括學語言、思考、回憶、聽音樂、看美女、想做愛等,這對腦的運作機制的研究有莫大幫助。
深度閱讀
Lauterbur, P.C. (1973) Image formation by induced local interactions: examples employ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ature
,
242
, 190-191。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0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RI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7月,439期,70 ~ 72頁
MRI(13)
共振頻率(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