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揭開全球暖化下的台灣災害密碼

108/08/28 瀏覽次數 2088

氣候變遷是全球性議題,無論台灣是否有做好減碳工作,都必須要面臨暖化造成的衝擊,積極因應與降低氣候變遷所可能造成的災害,在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台灣未來的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與調適策略,已有具體的成果。

 

台灣正積極調適面對氣候變遷

 

世界銀行指出台灣是世界上災害最多的國家,有99%的人民所在地區會面臨至少2種的災害風險,除了先天地理環境讓台灣容易受到颱風、地震、土石流等威脅,都市化及高齡化也是造成災害加重的重要人類因素。

 

十年前的一場莫拉克颱風,造成台灣傷亡慘重,科技部同年底啟動了大型整合型氣候變遷研究計畫,目前的台灣氣候變遷研究成果皆公開於「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http://tccip.ncdr.nat.gov.tw),並且拍攝「一分鐘看懂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透過簡潔易懂的科普影片,讓民眾快速了解台灣氣候的過去與將來。

 

台灣未來將較面對的氣候災害

 

氣候暖化對於人體、能源使用、農業、公共衛生等都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這個世紀末,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台灣溫度將會增加4-5度,陳永明組長說明,大家可能會覺得4-5度或許還可以忍受,但是增溫背後可能帶來的具體影響例如造成農作物減產、能源安全以及健康問題…等將造成生活重大影響 。現在當氣溫達到36度時,氣象局就會發布高溫警報,近年來台北平均有19天的氣溫超過36度,未來推估將會接近100天,氣候將會變得非常炎熱。

 

台灣未來降雨呈現極端化,不降雨日數越來越多,夏天暴雨機率增加,降雨型態分配不均對台灣水資源利用與淹水災害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同時根據氣候模式模擬結果,暖化後侵襲台灣的颱風將明顯減少,但一但形成颱風,颱風變成強颱的比例將明顯增加,極端的強風速和強降雨也將會增加。

 

災害風險是天氣與氣候事件(危害度)、脆弱度、及暴露量的交集,要解決災害就要從解決這三件事情開始,陳永明組長介紹三種災害調適的案例,我們無法避免災害發生,但可以學習與災害共存。

 

避災,降低風險暴露

 

南投隆華國小位於新中橫公路和陳有蘭溪上游,賀伯颱風、九二一大地震及莫拉克颱風的影響,讓它重建3次也毀了3次,這和隆華國小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有關係,因此教育部在莫拉克颱風之後決定遷校,不要和老天爺作對,遠離危險的地方,是氣候調適的方法之一。

 

提升韌性

 

但是有些是建築是無法避開,比方說醫院設立有區域及人口上的考量,美國卡翠娜颶風當時摧毀了2座醫院,在無法遷移之下,醫院以朝向確保下次淹水還能維持一定運作為目標,研擬許多因應方案,例如把重要及關建設備移往高樓層、救護車有專用坡道而這個坡道可以充當船隻發射道等,確保未來洪水發生時不會傷害醫院關鍵功能。

 

轉型、創造機會

 

若乾旱一直發生,農業將無法維繫下去,科技部和農委會共同協助新竹新豐鄉青年農民因應氣候變遷調整更作模式,將「傳統插秧」改成「乾式直播」,可以減少大量灌溉用水,一期作可節水約26%的灌溉用量,如果新竹地區頭前溪流域灌區1/10面積採用旱田直播的方式,節省水量約525萬噸,約可提供竹科一個月之用水。

陳永明組長最後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有不同調適作法,我們要避災、減災,更要學習與災害共存。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