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知天、順天、樂天─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

106/12/26 瀏覽次數 1725
天人合一即是在強調自然環境保育與人類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之重要性。此外,「天地者,生之始也」,唯有瞭解天地自然環境運行,才能持續人類生生不息。近年來,暴雨淹水、久旱成災、高溫破百年紀錄,這些極端天氣似乎不斷上演,也沒停止緩和的跡象,我們的環境到底怎麼了?我們如何能清楚瞭解環境狀態與變化趨勢,瞭解未來面臨問題與挑戰?天、地、人是一體而非互為敵人,人定難勝天,必須合作代替對抗,然後依順著環境改變進行發展。瞭解天地運行,順勢而為,方能事半功倍的進行發展,進而樂於生活。氣候變遷帶來環境改變,對未來帶來危機,但若知天的瞭解問題,然後順天的提出調適行動,必能有轉機,可以樂天的與環境和諧共存。
 
講演綱要(撰文|孫維新館長)
 
上週五晚間(10/27)的第一場秋季展望演講,由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擔綱,童教授以「知天、順天、樂天─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為題,帶領我們認識氣候變遷的Know-How,知道該如何讓天、地、人兼容不悖,發揮「通天」的本領,以適應極端氣候的百變樣態。

童教授指出,近年來賣座的災難片傳達了人類實際面臨的各種生存危機,比如多年前的電影「明天過後」,描述了全球性的極端氣候事件,而最近上映的電影「氣象戰」,則討論到能讓氣候異常與失控的科技。童教授進一步向大家比較了臺灣與世界的降雨紀錄,從中不難發現不論是一小時、二十四小時,抑或是四十八小時的最強降雨,臺灣的紀錄都十分接近世界紀錄!這說明了我們對極端氣候並不陌生,且事實上因著過去累積的經驗,讓臺灣具備了一定的防災基礎與應變能力。他認為世界記錄的資料可以用來保持警戒,但重點是臺灣如何應變,如何增進效率和能力?
 
童教授舉例來說,在莫拉克風災的幾天前,原本大家還在召開抗旱會議,不料莫拉克颱風侵襲過後,卻變成了抗澇會議。由過去整理出的資料來看,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我們應該充分去了解現狀,並且要進行系統性整合才是智舉!他表示也許未來的調適工作,不再是考量世界完全不淹水,而是需要去改變本有的思維,讓「韌性」變成應變的重點,強調災後的恢復能力。如何從過去的框架思考中跳出,而不以悲觀的角度來看待面臨的處境與氣候變化,童教授舉臺灣的地形環境作例子:在中小學地理課時,我們總是說臺灣地勢陡峭、川短流急,
因此留不住水,但從這裡轉個角度想,若不是這樣的條件,而是平坦大地,則瞬間大量降水無法排除,臺灣就很難乘載高強度降雨了。
 
不論是極端化的降雨,或是極端化溫度的趨勢,我們都需要「知天」,察覺面臨的優勢與劣勢,並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未來──也就是以「樂天」為目標:尋求智慧、永續,和有品質的生活。童教授分享了曾經參與的氣候變遷會議,當中有人提問開冷氣是否也是一種調適措施,有一部份人認為不算,因為那樣依然會耗費能源,進而助長氣候變遷,但要是我們能以新能源來提供冷氣運作,不就可以令壓抑的生活解套,不增加能源的使用,但卻可以過較為舒適的生活!以水資源為另個例子,消極的方法是只做節約用水,但積極的做法是想辦法留下更多的水,讓大家
的生活不要越過越悲苦,而從中促成了社會的進步。很多時候,也許經過轉念與智慧的思考,可以有更具體的樂活方向,並不用為了傳統的環保觀念過得那麼辛苦!

在「知天」和「樂天」中間即是「順天」:就是達成永續願景的調適路徑,童教授認為科學是在支持「有智慧地」解決問題,以達成有品質永續的未來。我們需要去找出問題,也要尋找從「危機」(看成「危險」和「轉機」)走向永續未來的對策。童教授也提出了怎麼定義氣候風險,以及解釋氣候智慧決策的意義,也就是在最適當時機採取最適當行動,來降低氣候變遷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風險,並且提高機會。

對於我們實際承受的氣候壓力,童教授以臺灣氣候變遷調適科技整合研究計畫(TaiCCAT)的氣候調適六步驟說明,首先要「界定問題與設定目標」,接著「評估與分析現況風險」,再來「評估與分析未來風險」,從中繼續「界定與評估調適選項」,最後為「規劃與執行調適路徑」,「監測與修正調適路徑」。他也提了氣候調適
科技服務(Taiwan Climate Adapt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ai CATS),期待能以系統方法與知識服務來支援與發展調適路徑。

在演講的最後,童教授鼓勵大家能轉換思考,以更睿智的高度與氣候變遷共同生活,要能夠「知天」的作出氣候風險評估,並且「順天」的找到氣候調適路徑,以此迎向「樂天」的品質永續未來。我們也期待各個社會都能以科學為基礎,來完成最佳的氣候調適行動,使得每個人都能積極的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晚的演講對長年活在環境變遷產生的壓抑心理中的大部分聽眾,童教授的樂觀角度,還真的相當有療癒的效果!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