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氣候變遷(二):氣候變遷與臺灣水資源問題

102/09/30 瀏覽次數 10014
2013年1月28日,台灣競爭力論壇舉辦的「2013智慧城市高峰會」上,內政部長李鴻源談到水資源問題,直言臺灣「沒有『風調雨順』4個字」,他憂心面臨全球暖化問題,臺灣旱災和水災交替出現的頻率將越來越明顯,加上許多水庫都嚴重淤積,估計2030年全台水庫容量將只剩一半,這些現象都預告了,未來的「缺水問題」必然加劇,台灣必須加緊因應。

聯合國早在10年前就對全球水資源問題發出警訊。1994年聯合國發展署(UNDP)出版了《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就提到人類安身立命必須依賴環境的安全,而確保環境安全就有賴於對於水資源的維護。許多國際組織也紛紛強調,氣候變遷對各國政府保護人民的能力構成嚴峻挑戰。因此,在理解氣候變遷本身複雜性的同時,透過水資源的面向來掌握人類安全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已是各國因應氣候變遷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氣候變遷對於水資源最直接的影響在於降雨模式的改變;舉例來說,科學家認為高緯度地區的降雨量會增加,間接導致洪水發生的機率提高。而溫帶地區的降雨量則普遍會減少,促成乾旱周期變長。此外,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國家的淡水資源會首當其衝被鹽化。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關於水資源問題的技術報告,就已經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將來,氣候變遷非常有可能或者已經可以被確定,將會造成水資源減少以及淡水品質下降的問題。

臺灣不僅無法擺脫全球共通的水資源問題,先天與後天條件不佳更讓我們的水資源處在極度不安全的情況。前經建會主任員委員蔡勳雄曾經提到,我國地形因素讓水資源蓄積不易,而適合建壩之地點往往又受限於集水區地質不佳,影響了水庫的使用效率。此外,全台各地超抽地下水的情況嚴重,以民國98年為例,因超抽地下水導致全台下陷總面積為533平方公里。這對於土地資源匱乏的我們來說,是相對高昂的社會成本。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表示,歷經2001到2004年,2009年及2010年因降雨不足而發生的枯旱現象,加上幾乎相同時間點上的颱風與豪雨侵襲,台灣供水吃緊的問題已是事實。

解決缺水問題,廣建水庫似乎是目前政府最明確的手段。2013年1月苗栗「天花湖水庫」與南投「鳥嘴潭人工湖」都已獲環評通過,未來還有「高屏大湖」以及新北市「平溪水庫」、新竹尖石鄉「高台水庫」、新竹尖石「比麟水庫」建設計畫會陸續啟動。然而綠色陣線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臺灣地質環境不適宜建水庫,改善自來水漏水率及避免既有水庫淤積問題才是當務之急。李鴻源認為問題應該更全面來考量,台灣應該正視氣候變遷造成的大環境改變。那麼怎麼克服水資源問題,不僅是水的保存與節省問題,也關係到整體國土規劃,未來怎麼達成跨部會的合作來完成有效的國土規劃,就是一個值得面對的挑戰。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氣候變遷造成水資源的挑戰似乎越來越嚴峻,根據近期研究將全球人口增加的因素列入考量後,結果更令人感到憂慮。根據2012年聯合國最新的《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由於人口增加導致對畜牧產品的需求擴大,從而加速全球用水量。最保守的估計,全球農牧耗水量到2050 年將比現在增加约19%。此外,人口增長後的各式經濟活動也會更多元,因此全球能源消耗量將在2035年增加約50%,而各種能源的取得、產出和使用過程中均需要用水。另外,上述報告中特別強調南亞和非洲南部將是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最易出現糧食不安全的地區。而此種不安全現象將隨著水資源的缺乏擴散到其它區域,因此預計在本世紀的70年代,以先進國家為主的歐洲地區也極可能會出現用水壓力,屆時全球受影響的人數將可能高達4,400 萬。(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 |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
審校: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