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存遊戲,災難贏家哀矜勿喜

103/08/18 瀏覽次數 6162
災難發生之後,不論是洪水、地震,還是恐怖攻擊,除了造成人命與財物損失,位處災區的企業更將面臨一場條件嚴峻的生存遊戲,災難如何影響災區經濟攸關災後重建的策略,也會影響災民收入所得的增減,不可輕忽!
 
災難如何影響當地企業?
 
災難會產生贏家與輸家,過去的理論認為企業在面對災難時,脆弱性主要來自資本、勞力、市場與原料供給者的損失;災後各種原料供應、設備服務與水電系統的中斷,以及因為消費者傷亡、搬遷或是運輸系統受損而萎縮的市場,對於災後企業求生經常造成嚴重的打擊,中小企業面臨的情況更為險峻。
 
此外,災難會造成災區內消費需求的改變,當地企業可能因為無法熬過這段時期而倒閉。短期改變像是營建相關產業需求增加,或是對奢侈品的需求減少;長期改變則像是居民永久搬離,或是重建後新移入居民的需求不同等等。浩劫過後災區內的企業除了軟硬體受創,更需要適應災後全然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
 
區域經濟越挫越勇?
 
上述情況皆是針對個別企業而言,然而總體經濟在災後的表現會是如何呢?雖然位於災區中央受災最慘烈的企業可能全軍覆沒,但如果放大空間尺度,大範圍的經濟活動在對付災難上其實頗具彈性,甚至在災後會有更佳的經濟表現。在較大空間範圍的研究中,災難多半只會有短期的負面影響,長期而言影響微乎其微,無論是地震、颱風、洪水還是恐怖攻擊都是如此。
 
這種總體與個體經濟災後表現的差異,可能原因除了研究取樣上的不同,也因為災難扮演一種「催化劑」的角色,加速淘汰市場裡本來就已經快不行的企業,這些企業倒閉後釋出的勞力與資源被更健康以及更具產能的企業所吸收,反而能提高總體經濟活動的產能。
 
另外,就整體經濟的角度而言,災後受益的產業所增加的收入與產值,可能會大過受害產業的損失,比方說大量的重建需求,產值便可能大於奢華珠寶銷售額的下滑,災民搬遷到未受災的地區時也會產生新的經濟機會與消費需求。
 
災害調適與防災準備徒勞無功?
 
弔詭的是,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企業在災害調適與防災準備上的投入,卻與企業是否能熬過災難無顯著關聯。學界解釋可能因為個別企業在這在災害防備上投入的努力差異不大,導致無法證明投入越多越能抵禦災難的影響;或者因為企業過於強調硬體的堅固性,而忽略災後面對與外界中斷聯繫時的因應策略,畢竟在一片廢墟中若只有你的廠房屹立不搖,對於試圖熬過災後的營運困境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幫助。

然而,一般對於災後重建跟災區復原的觀點強調要「恢復災前的狀態」,就企業的經營來說,便是希望讓企業的生產力與服務回到災前水平。殘酷的是,對於某些無法適應災變後市場的企業而言,這代表了關門大吉。即便透過借貸或其他補助來試圖恢復或維持災前生產力,在多次災難的研究中也被證實是徒勞無功。
 
簡言之,整體經濟受災難的影響多為短期,甚至表現更佳;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更加需要重視災後營運方針的調整,以符合環境與市場的改變,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這場災難帶來的生存遊戲中生存下去。(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7月)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