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放射治療是最早用來做為抗排斥治療的。一九五八年,哈佛大學首次使用放射治療及骨髓移植後再進行腎臟移植手術,最後病人因血流不止而死亡,可是移植的腎沒有受到排斥。一九六○年,古德溫(Willard E. Goodwin)對於給予移植病人手術前放射治療相當厭煩,開始給予活體腎移植病人抗代謝藥物,產生排斥時則投以大劑量類固醇,可惜病人在五個月後因為藥物毒性副作用而死亡。
一九六○年,英國凱倫(Roy Calne)使用抗代謝藥物 6-MP 作為抗排斥藥物,然而它會導致造血機能受損,因而未被普遍使用。隨後,凱倫和穆睿(Joseph E. Murray)使用抗代謝藥物 Azathioprine 再加上類固醇作為抗排斥劑,而有了初步的良好成績。這兩種藥物成為移植手術後的免疫抑制劑達 20 年之久。
捐贈器官的分享在已開發國家的器官移植作業中占很重要的角色。這其中牽涉到各移植中心間的互動合作與各類器官的移植作業,因此複雜性和作業程序都有所不同。它們從小地區或人口稀少地區所作的簡單、非正式的特別安排,到大地區、人口眾多之處作移植分配及資料蒐集所用的電腦化系統,均以追求公平性及提高醫療水準為目標。最複雜且有效率的世界器官分享網路之一是美國的器官分享網路 (United Network of Organ Sharing),簡稱 U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