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陳冠仲-讓學生化身檢驗科學專家的酵素老師

103/05/21 瀏覽次數 4893
不知道大家是否對於美國刑事系列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裡,一群刑事鑑識科學專家利用科技方法推理破案的劇情深感佩服與崇拜呢?相信不少的大人還是小孩應該都曾在腦海中,將自己化身為戲劇裡的一員,甚至以打擊犯罪的警察為志向。而科學教育是否可以用人們對科學鑑識破案的欽慕來推廣呢?當然可以!

角色扮演   人人都可以是偵查專家

中州科技大學陳冠仲老師就是以科普活動「有趣的實作科學-生物技術與科學鑑識」來吸引與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陳老師畢業於臺大農業化學博士,擅長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蛋白質體工程等領域,他將刑事鑑識科學劇裡頭,廣為人知的指紋、血液、DNA等鑑定方法拉到現實中,實際讓學生角色扮演一下,過過鑑識專家的癮,並藉此提升大眾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開心三次   體悟出教育任務

「國家的栽培與納稅人的奉獻讓我完成博士學位,我應該竭盡所能為社會做點回饋。」這句話是陳老師在94至96年間,為了帶領生物技術學系拿下教育部評鑑一等,換來三次心臟手術後,孕育出來的人生體悟。而陳老師能回饋的,就是淵博的科學知識。尤其頻繁接觸義務教育的學生後,發現生物對學生來說,只是背來應付考試用的,為此陳老師感到相當憂心,但也因而加深他希望啟發學生對生命科學興趣之想法。

來去自如的「行動實驗室」 

陳老師從單一主題的科普活動「蛋白質電泳入門」,演進至今已發展出「免疫化學檢測」、「核酸DNA擴增反應」、「指紋/血液採證實務」、「蔬果酸鹼度鑑定與天然酸鹼指示劑製作」、「綠色能源」、「認識酵素」等7個主題。這麼多主題如何運用在科普活動上呢?而活動時間有限,要如何在6小時內完成DNA複製?這些疑問對陳老師來說都不成問題。一般生物實驗操作,受限於器材的移動性與危險性,通常傾向在固定空間裡進行,因此也侷限了讓更多人瞭解生物實驗樂趣的機會,但陳老師並不輕言妥協,他將實驗室精準嚴謹的實驗方法,化為簡單的實作技巧,使DNA擴增在4個半小時就能完成,證明主題的可行性。為了能夠將科普活動帶給更多的學生,陳老師將「行動實驗室」字樣,漆在他自己的代步用車,利用後座與車廂的空間,裝載科普活動所需的實驗器材,到彰化各學校趴趴走!

連小學生都聽得懂   才是成功的演講者

陳老師翻開此期計畫的活動行程表,幾乎每周六日都有活動,截至目前已排定46場,已經遠超過當初計畫預估活動次數的一倍,這麼密集的行程讓人不免擔心陳老師的身體是否承受得住,「我做事情傾向親力親為,學生問題常常又是五花八門,我希望能給學生正確的解答,而且我做這個做的很開心啊!」這句爽朗的回答,使人深刻感受到陳老師回饋於教育的心。

「成功的講者是能把艱深的學問,以簡單正確的敘述讓小學生能聽懂。」這句出自陳老師的恩師陳慶三博士,爾後成為陳老師在執行活動時的原則。從98年開始至今,已執行五年科普活動計畫,曾有審查委員提出一些意見,認為這樣持續且長期的計畫應該要有學習評量表,以呈現學生學習效果。但是對教育有自己一套想法的陳老師,直言指出學習評量表是無意義的統計資料。他認為要求學生寫下難以量化的500字心得比選擇題的問卷來的有意義,甚至小學生用畫畫來交心得都更能達計畫效益,「你看,他們能在活動結束後畫出來,就表示他們懂了。」陳老師翻開一張富含童趣的圖說道。除此之外,陳老師還思考著如何讓學生能從活動中帶點什麼回家,於是一張記錄自己免疫反應的墨點分析實驗成果證明就此誕生。

設立科教館   啟發學生的好奇心

近年的活動,隨著老師身體狀況不佳,逐漸變成執行上的困難。實驗器材的搬運慢慢讓他覺得吃力,加上可以擔任助理的學生也越來越難找,雖然已經申請新一年度的科普計畫,但陳老師表示,身體真的無法承擔時,會放棄執行。不過這並不代表陳老師要放棄科普教育,他期望未來全臺灣各縣市都能有一座像台北科教館的機構。今年初帶著孩子北上拜訪科教館,看著小孩對科教館內設施玩到依依不捨,讓陳老師更加體悟到,兼具趣味又新穎的遊戲操作方式,是啟發科學教育的不二法門。各縣市設立科教館,除了可以減小城鄉公共教學資源的差距,也能提供面臨少子化衝擊的大專院校教師,另一個發揮自身專業知識與熱血的空間!



陳冠仲

中州學校財團法人中州科技大學保健食品系助理教授
「有趣的實作科學:生物技術與科學鑑識」計畫主持人
e-mail:kcchen@dragon.ccut.edu.tw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