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能讓周邊產生降溫效果的公園

105/03/09 瀏覽次數 3688
夏日時分都市中往往溽暑難耐,若從人造衛星往地面拍攝,會發現都市溫度比周邊地區高出許多,猶如一座發熱的島嶼,「熱島效應(heat island effect)」一詞就是由此而來。這個都心區日漸高溫化的現象是因為都市綠地較少,混凝土、柏油等人工表面又取代了土地的自然表面,使得地表不透水,曝曬後不但會發燙,還會儲存熱,即使太陽下山了,土地仍持續發燙。

為了減緩熱島效應,政府與民間常施行各種措施,如都市綠化、鋪面改善、屋頂改善、灑水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都市綠化。一般而言,綠地的溫度會比周邊環境低,因此稱為都市中的「冷島」。但在呈飽和狀態的都市空間中,綠化空間增加不易,如何善用既有的都市綠地,使它發揮最大的降溫效益,便成為重要的課題。怎樣的公園降溫效果最佳?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的張琪如副教授率先從公園設計的角度提出解決的方法。

以往研究都市綠地冷島的文獻通常只研究公園本身的整體溫度,鮮少探究公園配置的方式對公園溫度的影響,也很少探究公園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想要回答「怎樣的公園才能對周邊產生降溫效應」,就必須先比較公園與周圍環境的實際溫度。為此,張琪如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了地毯式的測量,他們選定大台北區的60個公園,分別在白天與黑夜的某特定時段量測公園內部與周遭的溫度,意外發現有些公園內部的溫度竟然比周圍環境高!

哪種公園會比較熱呢?張教授發現,若公園中人工不透水鋪面超過其總面積的50%,這公園在白天的溫度就會比周圍環境高,而且這個熱效應還會往周邊擴散。此外,種植大量喬木的公園到了夜晚因為植物遮蔽效應,導致地表散熱較慢,也會使公園內部的溫度較四周高。有趣的是,這些喬木在夜間仍會從葉面進行蒸散作用,這些水氣隨空氣飄散後,會對周圍環境產生降溫的效果。因此,喬木茂密的公園,儘管其內部在晚上的溫度較外圍高,但對周圍環境仍有降溫效果。

此外,雖然同是綠化,但灌木與草地的降溫效果和喬木還是有明顯的差異。因為前兩者雖然對地面也有遮蔭與蒸散作用,但因葉片總面積比喬木少,蒸發量也少,因此降溫效益比不上後者。儘管如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不透水的舖面相比,灌木與草地仍是較佳的選擇,可減低白天大量硬舖面對周邊造成的「增溫」效應。不過,到了晚上日照不再是關鍵因素,灌木與草地一方面因蒸散量較少,另一方面離地近對流效果較差,因此為公園周邊帶來涼爽氣流的能力就不如喬木了。

怎樣設計公園才能對周邊產生降溫的效應?張琪如教授總結說,公園若能多種喬木最好,但都市公園必須滿足多項功能,不可能整座公園都種樹。因此,這個答案必須先看公園環境的使用時段。若以市民大多在白天使用的地區和多在晚上使用的地區相比,前者的關鍵在於減少人工鋪面,後者的關鍵則在於增加喬木。

若以白天為主要使用時段的地區,如商業區、辦公區或居民以老人、小孩居多的住宅區,公園中除了需要一些喬木遮蔭外,設計時也需考慮減少公園和周邊的熱對流。因此若是人工鋪面太多,整個公園就會熱騰騰,還會把熱傳到周邊。在減低硬舖面總量,使其低於公園總面積的50%的主要目標下,若無法再增加喬木面積,以灌木和草地來取代人工鋪面也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而居民主要在夜晚使用的地區,譬如以上班族為主的住宅區,其公園則需要大量喬木才能對周圍環境有降溫效果,因空氣會把喬木散發的水氣帶到周邊而達到降溫效果。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