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地理資訊數位典藏–人文與科技的結合

97/11/10 瀏覽次數 16204
數位典藏發展

照片、書籍、聲音、器物……像是一面鏡子,反映當時當地的生活與文化。其中部分獨特、稀有而重要的文物,更是人類文明和生活發展的重要紀錄,如果未能妥善保存,毀損之後將永不復存。如同地球上每天都有許多物種在消失中,我們生活周遭的許多獨特而無法取代的片段也在消失中。為了妥善維護文化資產,文獻器物的蒐集與保存向來都有專責的單位。這類工作以往大都由博物館和圖書館負責,近年來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使得文物典藏多了一種媒介。

資訊科技發達,讓文字、聲音、影像等資訊可藉由多媒體的形式保存,而資訊系統的儲存檢索功能,更令大量資料的管理查詢變得非常便捷。因此資訊網路的發達,讓資料的傳播與分享更加通暢。得力於數位化科技提供的便利性和強大功能,讓文獻器物的保存方式多了一項選擇,許多國家因此致力於發展數位典藏計畫,嘗試把珍貴的文物做更有效率的保存與應用。

以美國國會圖書館而言,館藏的豐富文物經過數位化後轉換成電腦檔案及資料庫,再經整合成立了「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網站,目前已收集 700 萬件典藏品,典藏的內容來自 100 多個不同來源。

在國科會的主導下,我國的「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於 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展開,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主要典藏機構,都逐步把大量館藏文物數位化建檔,並透過網路提供瀏覽查詢功能。在相關單位及學者專家們的通力合作下,目前數位典藏的素材多達 300 萬筆,形成一個龐大的文物資料庫。

地理資訊的內容與價值

數位典藏所欲收集建置的內容非常多元,涵蓋自然與生物、生活與文化、藝術與圖像、語言與影音、文獻與檔案及建築與地圖 6 大項。地圖被列為典藏項目之一,顯示有關地理環境的紀錄具有典藏價值,這些紀錄包括航空照片、地圖、地名資料、遙測衛星影像等不同形式,可通稱為地理資訊。

航空照片及遙測衛星影像是透過鏡頭及感應器,把地表自然及人文環境忠實且完整地記錄下來,包括山川地貌及植被覆蓋情形,也包括聚落、交通、土地利用等,每一張影像記載著當時當地的地表環境狀況。

地圖是人為編繪的地表圖像,反映了繪圖者所認知的空間及特別關注的事物,不只呈現外在的實質環境,透過地圖上的地名地物註記、行政區界等,更反映了對空間和環境的界定與治理情形,具有客觀紀錄和主觀認知的雙元特色。地圖既是地表客觀環境的紀錄,也是繪圖者主觀認知後的選擇性編碼,因此影像和地圖分別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

而無論是航照影像或地圖,都記載著一個時期自然的(如地形、山川、河流等)及人為的(土地利用、聚落分布、行政疆域等)景觀狀況,是該時空環境下所有人、事、物的最佳註解,也反映出其時其地的文化紀錄。透過不同時期的地表環境記錄,對於探究過去的舊貌、地形地物與社會文化的變遷演化等,提供了最真實的證據。

由於地理資訊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因此被列為數位典藏的主題之一。檢視同一處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了解該地的環境、社會與文化變遷情形。而檢視同一時期不同地點的地圖,也可得知彼此的環境特性與發展差異。

地圖中的資訊

一張地圖往往勝過千言萬語,即使是一張古老、簡略的示意地圖,也可以呈現一個地區的早年景觀。以清代的〈康熙臺灣輿圖〉為例,活潑鮮明地展現當時的人文活動,包括道路上的牛車、行人,以及荒野上的鹿群和狩獵的人群,並顯示漢人的庄里及原住民社的聚落分布。又如日治時期的臺灣鳥瞰圖,透過「工筆」的繪畫技巧,把地區自然人文景觀以三度空間的視野清晰呈現。

從空間關聯性方面,也可以看到人類活動和環境的關係。由自 1895 年以來的地圖來看,臺北盆地的聚落分布早年集中在瀕臨河岸的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及城內)地區,隨著陸路交通建設,聚落分布逐漸由西向東蔓延。

此外,古地圖也反映繪圖者的空間觀點,呈現出當代人的環境識覺。從清初繪製的臺灣輿圖到日治時期的臺灣鳥瞰圖,都可以看到這種有趣的現象。

以清初的臺灣全圖為例,普遍採取「上為東,左為北」的角度,顯示一種自海上鳥瞰陸地的「橫軸式」繪法,隱約呈現自中原透視邊地的觀點。一些城池聚落的地圖也多是由海上眺望臺灣內地,反映同樣的觀點。進一步從圖幅空間扭曲和訊息分布的不均,也可顯示繪圖者的環境認知。清代對於漢人聚落的記載相當詳細,原住民部落則多以「社」簡單略過。

地名是統治者展現公權力的重要手段,不同時期的地圖記載著政權更替的痕跡。例如,臺北市的中山橋在日治時代稱為明治橋;現今的劍潭,曾經依傍在日本統治的象徵地標的臺灣神社下,1930年代的地圖顯示當時地名是「宮下」,而更早年的臺灣堡圖上,則稱為「山仔腳」。幾個不同的地名,顯示了人文、政治及自然環境的影響。

地理資訊數位處理典藏

早年的大量紙張地圖和照片,因為年代久遠而有損壞的跡象,且查詢使用上非常不便,尤其個別地圖的比例尺、座標不同,在分析比較時,往往只能由目視進行個別的觀察,很難進行套疊分析。藉由數位典藏工作,這些地圖影像所記錄的資訊不僅得以長久保存,也提供便捷的查詢檢索,並能彈性進行分析。以一張清朝時期的〈1878 前後山輿圖〉(下稱〈輿圖〉)為例,其資料數化的過程包括下列步驟。

影像掃描 數化工作首先利用大型掃描器把紙張地圖轉換成數值的影像檔。這種影像地圖的展現方式非常有彈性,可以放大、縮小、平移,在網路上展示,並和其他的數值地理資訊疊合。

定位 提供座標位置是地圖的主要功能。定位工作的目的在於賦予座標值,讓影像檔具有地理座標而成為影像地圖。定位工作以地理資訊系統讀取〈輿圖〉的掃描影像檔,選擇圖上經緯線相交的4個點,利用軟體中的定位功能賦予座標值。

由於當年這套地圖的經線座標是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基準,因此選取的 4 個控制點分別是:「北京偏東 4 度,北緯 25 度」、「北京偏東 5 度,北緯 25 度」、「北京偏東 4 度,北緯 22 度」、「北京偏東 5 度,北緯 22 度」。先把北京基準換算成以格林威治為基準,再分別賦予座標值。

數化 把〈輿圖〉的各種資料依類別分層數化。〈輿圖〉上圖例符號有 6 種:衙署、營哨、塘汛、隘寮、番屯及路徑。除路徑是線資料外,其餘可取圖例符號的中心點做為點資料的位置。另一方面,從〈輿圖〉上也可數化海岸線圖層。

座標系統轉換 目前臺灣的座標系統以 TM2(橫麥卡托二度分帶)為主,為了讓〈輿圖〉各個圖層能與現代地圖資料套疊在一起,必須把它的經緯度座標系統轉換為 TM2 座標。

地標點考證 藉由歷史文獻、古地圖、地名辭典等,考證〈輿圖〉上衙署、營哨、塘汛等地標點現在的位置,再查詢其實測座標值。

後續分析 地圖上的許多資訊可以單獨抽取出來成為資料庫,例如地名抽取出來成為地名資料庫,便可以提供由地名查詢位置的功能。

地圖數位化的工作程序有很大的彈性,從基本的掃描到建立數值化的地理資料庫,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資源差異甚大,所能提供的服務功能也有顯著差別。目前地圖的數位典藏大都以掃描為主,實則後續處理上有很大的加值服務需求,若能有更多學術單位加入,當有助於完成這些時空資料的建置,增進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的利用價值。

臺灣的地理資訊

16 世紀起,臺灣逐漸出現在世界地圖上。穿越臺灣海峽的西方水手們,為這個美麗之島冠上「Ilha Formosa」的美稱,並把他們觀察到的臺灣呈現在地圖上。同一時期,鄰近臺灣的日本也開始表露出對臺灣的興趣,並且進行地圖的繪製。繼荷蘭人之後陸續統治臺灣的鄭成功政權、清朝政府、日本人,都分別繪製了臺灣地圖。在二次大戰和後續的冷戰時期,臺灣甚至出現在美軍的軍事情報地圖上。

過去 400 年來,臺灣的地圖大致可以分成幾個時期:西方的大航海時期、清朝治理時期、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遷臺後 4 個階段。地圖不僅記載自然及人文的時空環境,同時反映了不同統治者對臺灣的觀點與治理方式。

17 世紀荷蘭探險家繪製的臺灣航海圖,首先把臺灣放在世界的版圖中。1624 年踏入臺灣的荷蘭人,在占領後就積極測繪土地,使得 1660 年的荷蘭版世界地圖,有關臺灣的部分已相當精確。當年西方繪製的古地圖,比例尺較小,且沒有精確座標,然而透過圖上資料的詳細程度和地名分布,依然可以用來比較當年臺灣各地的開發程度。目前,這些圖在臺灣歷史博物館有比較完整的收集,並已經掃描建檔。

清朝收編臺灣之後,透過山水畫式的水墨技巧,在各種城池圖和輿圖上記錄著臺灣的開發。從現代地圖的繪製標準來看,百年以前的地圖大都不符合地圖的基本要求,僅能做為示意圖之用。對於地理教育而言,這些圖像有其特有的地理資訊留待探索。清治初期繪製的臺灣地圖,較具代表性的是康熙輿圖和乾隆輿圖。1878 年的〈前後山輿圖〉,則顯示清朝治理下臺灣的最後面貌。

日治時期是臺灣地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日本人引進經緯座標系統,並為臺灣地圖測繪建立精準的測量基準點系統,為科學化地圖測繪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日本政府統治臺灣的 50 年間,為臺灣留下完整詳盡的地理資訊。

1904 年,首先發行〈臺灣堡圖〉,比例尺是兩萬分之一,是臺灣最早的大比例尺精確地形圖。其後在 1921 ~ 1928 年間又發行了〈臺灣地形圖〉,比例尺是兩萬五千分之一,是由土地測量局繪製的。這兩種地圖分別記載清末、日治中期臺灣的地理與人文現象。1930 年代,受到當時日本內地畫風的影響,大批的臺灣鳥瞰圖也在當時完成。這些鳥瞰圖兼具藝術與地景記錄功能,內容涵蓋臺灣的主要都市和城鎮,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地圖資源。

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在美國的技術支援下,地圖繪製技術進入更精準的階段。1957 ~ 1962 年,聯勤製圖廠完成兩萬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圖,提供了另一個時期的地理資訊。1980 年代之後,大比例尺地圖繪製已經成為常態性的工作,也開放對地圖使用的管制,一般民眾和老師取得地圖的管道大為放寬。目前地圖已經直接以數值格式來生產及儲存,使得地圖資訊的流通更為便利,不僅方便讀者取得資訊,也刺激民間地圖出版者的發行業務。

這些不同時代的地圖,參考應用價值不一,因此處理方式也不同。從荷蘭到清朝時期的地圖,欠缺明確的座標系統,因此數位典藏工作偏重在影像的掃描與建檔。至於日治時期的地圖,由於已經具有現代測量的基礎,因此地圖的數位典藏工作可以非常深入,從掃描到資料庫建檔可以一氣呵成,提供廣泛且深入的應用推廣方式。

數位典藏應用實例

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的成果相當多,下列兩個範例可以提供讀者一窺究竟。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由中央研究院所發展,把各個時代的基本地圖以網路查詢展示的方式提供。基本空間圖資依臺灣歷史發展,分成荷蘭與西班牙時期、明鄭時期、清朝、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光復以後,建置各類基本底圖。其中 1904 年發行的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與 1920 年代的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可做為相關歷史地圖回溯校正的基本圖資。此外,可再輔以近年發行的地形圖、相片基本圖,以及遙測影像等,做為現代的底圖。

淡水河溯源 數位博物館是臺灣大學相關系所合作完成的網站,屬於數位典藏前身的試辦推廣計畫。這個網站廣泛蒐集了淡水河流域的地理、歷史、人文等資料,網站中大量運用的古地圖配合現代的資訊科技,把圖書館的老照片、舊地圖、珍貴史料轉換成新的面貌,不但提供查詢展示的功能,並設計了許多教學互動的功能。其中另有「淡水河舊時踏尋」的單元,透過各類型的古地圖如日治時期鳥瞰圖等,呈現淡水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面貌。

地圖分析 藉由〈全臺前後山輿圖〉的數位化成果,可以進行下列不同的分析。把〈輿圖〉套疊現在的地圖,可以察覺當年特定地物的分布。例如,當年清廷實施「漢番分治」的政策,把原住民和漢人加以區隔,並設置隘勇管制雙方的接觸,由圖上的隘寮分布就可大致推估當年原住民和漢人的分布。而由於這種分界是由平地逐漸向山區推進,由不同年代的分布界線,可以察覺平地人和原住民之間生活空間的消長情形。

透過地名資料庫的查詢檢索功能,如果把地名中有「隘」字者選出,並把它們的位置標示出來,就可顯示當時的漢番界線。這種分析工作以往可能要藉由數百張地圖的檢索比對才可以完成,透過數位典藏所建置的地名資料庫,這樣的分析工作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

地圖上的精確程度,可以反映治理者對土地的掌握情形。把〈輿圖〉套疊現在的地圖比對其位置的正確性,可以發現當年地圖裡的臺灣是向南或東南方向平移,臺灣輪廓被往東拉寬;澎湖的輪廓則呈現放大鏡式的認知圖特徵,被顯著誇大。從這些認知圖的幾何特徵中,解讀當時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空間認知,可以推測「開山撫番」時的後山,在漢人心中仍比實際更為遙遠。而臺灣、基隆、恆春、澎湖等縣廳,以其政治、戰略的重要地位而受到特別關注,產生顯著的放大。

當然輿圖的幾何扭曲也不能排除測繪誤差的影響,縱使如此,其結果也會使讀者群產生同樣的認知圖扭曲。藉由〈全臺前後山輿圖〉的個案分析,驗證古地圖中的空間認知可被解讀,有助於充實歷史地理研究的內涵。

整合的效益

本文介紹數位典藏和地理資訊的結合,顯示資訊網路、地理資訊科技和歷史是可以結合的。而且三者的有機結合,讓各自的領域有了新的生命。因為結合,所以歷史學者可以利用資料庫來快速檢索、比對,進行以往不容易探討的研究,擴展研究議題的廣度,體會資訊科技在現代的應用潛力。

科技與人文的有機整合,將得以藉由科技應用來提升人文教育,使得現代科技與傳統關懷能夠接軌。另一方面,也可以藉由灌注人文關懷與溫暖,融解科技文明可能帶來的疏離與冰冷。國家型數位典藏的推動,正是落實這種理念的具體行動。參與推動的專家學者來自於資訊、人文、教育、法律、管理等不同背景,大量的精緻典藏成果歡迎各位讀者上網瀏覽。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