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微步,科技跨步
105/05/05
瀏覽次數
3173
口述|
行政院張善政院長
當初受邀擔任科技部首任部長時,心裡十分掙扎,遲遲無法允諾,畢竟我未當過大學校長,亦非中央研究院院士,離開學校也超過十年,如何能勝任與學術界互動密切的部會首長?但江宜樺院長向我強調,科技部不是國科會,需要一位和過去主委背景不一樣的人來做些不一樣的事。
催化榮景的觸媒
科技部成立後,其定位的確與過去有所不同,除仍須肩負國科會原有任務,也須配合新組織的架構設計,扮演促進科技創新的關鍵角色,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觸媒,而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政策上釐清部會間科技研發的優先順序,讓預算發揮最大效益,並重點支持學界人才從事尖端研究,進一步將其產出成果回饋社會。
近年來,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台灣在這股逆勢中也難置身事外。當景氣繁榮時,業界營收暢旺,借力學界的需求較低;但當景氣衰退時,營收減縮,也較無餘力培養人才,這時大家對學界的期待就會變高。因此,經濟成長力道薄弱之際,正是學界能量充分發揮的時刻,若學界無法提供協助,未來對於補助學術研究這件事,將不易取得社會共識。不論是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或是研發人才的培育,科技部都扮演重要的橋接角色。
有鑑於此,我在接任科技部長之後,推動「鼓勵研究卓越與創新」、「加強產學鏈結」、「培養務實研究人才,紓解產學落差」及「調和科技與人文,深化科技在文化創作與普及之應用」等4個施政重點,希望以有限資源資助傑出學者,並發掘具實用化潛力的研究成果,將其應用於國計民生,也企盼設計適當機制,讓更多年輕學子能夠學以致用或創新創業,並透過科技與人文的相互為用,豐富國人精神內涵,促進社會和諧。
法人挖寶
在不到一年的科技部部長任期內,為了推動上述政策,腳步從未停歇,過程中雖曾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在大家的努力下,終能逐一克服,獲致多項具體成果。其中,「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是一項全新的嘗試,過去國科會推動產學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有相當多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完成結案報告書後就束之高閣,這其中不乏具產業化價值者,未能多元化加值應用,相當可惜。為充分發揮學界能量,這項計畫透過法人自學界成果挖寶,再借重法人的經驗與能量,讓學術研究成果能真正落實應用於產業。於是,我們從工研院開始,重新檢視數千件學界研發成果,並從中發現兩百多個案子可運用於產業界。未來若都能取得專利,將技術移轉給業界,對學者、業者及社會大眾而言都是福音。
為年輕人找出路
另一個挑戰是「矽谷科技創業培訓計畫」的推動。台灣市場規模不大也不小,這樣的市場規模有利新創事業先行試點,但卻不足以支撐一個新創事業發展成為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 FB)等級的國際企業。依過去經驗來看,台灣新創團隊必須認知,不能侷限於台灣發展,必須走向國際,尋求機會。我常想,台灣年輕人的聰明才智絕不亞於歐美國家的青年,為了讓台灣優秀青年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科技部必須協助他們與國際接軌,而美國具備吸納全球市場和專業技術的良好條件,因此我們在矽谷設了一個前哨站─「台灣創新創業中心」,讓優秀的新創團隊先在國內磨練,了解可能遭遇的問題,及早規劃因應,再送他們去矽谷接受培訓。考量團隊早期不易募得資金的困境,科技部和國家發展委員會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矽谷科技基金」,篩選並投資台灣及矽谷新創團隊,期能帶動國際新創資金與技術的流入。科技部的格局、視野和國科會已經不同,在革新的階段,必須勇於投資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為台灣的新創事業開展更多可能性。
在縮短產學落差方面,現在許多碩、博士找不到合適工作,他們在學期間大多曾擔任教授的研究助理,而教授的研究計畫經費多源自科技部,這些研究內容能否與業界有所連結,是科技部可著力之處,我們透過計畫補助案鼓勵碩、博士生的養成訓練與產業緊密結合,扎根培植企業研發創新人才,藉以舒緩職場人力晚進早出的問題。
調和科技與人文
科技昌明雖增進我們生活的便利性,但也同時帶來不少負面衝擊,譬如網路成癮、重度使用手機等問題,對生理或心理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如何讓孩子善用行動裝置而不沉迷,就要從人文社會領域的教育面向著手。又如工程師設計手機軟體時,如何引導其注重個人隱私的保障,也需透過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來彌補。
不論推動何種業務,主要經費多源自於納稅人,本「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信念,我們除了挖掘學界的研究成果,設法橋接至業界外,對於無法立即產品化者,也儘量以更多元的管道來推廣,透過精采淺白的方式,讓民眾有機會了解箇中奧義。以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考古遺址為例,其時間範疇約長達5,000年,文物超過上百萬件,就非常值得加以推廣。又如「科學迴廊」以電視牆展映科技部補助計畫、法人機構的研究成果,結合聲光影像,導引觀者透過藝術視角探尋科學的奧祕,為科普推廣形式開創嶄新風貌。我們希望藉由更豐富的傳播方式,拉近科技與民眾的距離。
時間一小步,科技一大步
科技的進展一日千里,相關的研發工作更是與時間賽跑的巨大挑戰。在分秒必爭的競逐環境中,如何在時間的微步中,讓科技跨步前行,以科技帶動經濟發展與產業創新,保有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續航力,已成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現今世界經濟疲弱,台灣也深受其苦,在此艱難時刻,科技部必須扛起責任,充分發揮「觸媒」的角色功能,讓學術成果能快速運用於國家經濟發展。
科技部補助對象大多為台灣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若無法幫助他們發揮長才,形同高級人力資源的浪費。我深切企盼科技部全體同仁都能體認到此項使命,讓優質菁英人才走出象牙塔,充分發揮所長,進而帶領台灣走出經濟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