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時間微步,科技跨步
105/05/05
瀏覽次數
2876
口述
|
行政院張善政院長
當初受邀擔任科技部首任部長時,心裡十分掙扎,遲遲無法允諾,畢竟我未當過大學校長,亦非中央研究院院士,離開學校也超過十年,如何能勝任與學術界互動密切的部會首長?但江宜樺院長向我強調,科技部不是國科會,需要一位和過去主委背景不一樣的人來做些不一樣的事。
催化榮景的觸媒
科技部成立後,其定位的確與過去有所不同,除仍須肩負國科會原有任務,也須配合新組織的架構設計,扮演促進科技創新的關鍵角色,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觸媒,而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政策上釐清部會間科技研發的優先順序,讓預算發揮最大效益,並重點支持學界人才從事尖端研究,進一步將其產出成果回饋社會。
近年來,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台灣在這股逆勢中也難置身事外。當景氣繁榮時,業界營收暢旺,借力學界的需求較低;但當景氣衰退時,營收減縮,也較無餘力培養人才,這時大家對學界的期待就會變高。因此,經濟成長力道薄弱之際,正是學界能量充分發揮的時刻,若學界無法提供協助,未來對於補助學術研究這件事,將不易取得社會共識。不論是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或是研發人才的培育,科技部都扮演重要的橋接角色。
有鑑於此,我在接任科技部長之後,推動「鼓勵研究卓越與創新」、「加強產學鏈結」、「培養務實研究人才,紓解產學落差」及「調和科技與人文,深化科技在文化創作與普及之應用」等4個施政重點,希望以有限資源資助傑出學者,並發掘具實用化潛力的研究成果,將其應用於國計民生,也企盼設計適當機制,讓更多年輕學子能夠學以致用或創新創業,並透過科技與人文的相互為用,豐富國人精神內涵,促進社會和諧。
法人挖寶
在不到一年的科技部部長任期內,為了推動上述政策,腳步從未停歇,過程中雖曾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在大家的努力下,終能逐一克服,獲致多項具體成果。其中,「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是一項全新的嘗試,過去國科會推動產學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有相當多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完成結案報告書後就束之高閣,這其中不乏具產業化價值者,未能多元化加值應用,相當可惜。為充分發揮學界能量,這項計畫透過法人自學界成果挖寶,再借重法人的經驗與能量,讓學術研究成果能真正落實應用於產業。於是,我們從工研院開始,重新檢視數千件學界研發成果,並從中發現兩百多個案子可運用於產業界。未來若都能取得專利,將技術移轉給業界,對學者、業者及社會大眾而言都是福音。
為年輕人找出路
另一個挑戰是「矽谷科技創業培訓計畫」的推動。台灣市場規模不大也不小,這樣的市場規模有利新創事業先行試點,但卻不足以支撐一個新創事業發展成為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 FB)等級的國際企業。依過去經驗來看,台灣新創團隊必須認知,不能侷限於台灣發展,必須走向國際,尋求機會。我常想,台灣年輕人的聰明才智絕不亞於歐美國家的青年,為了讓台灣優秀青年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科技部必須協助他們與國際接軌,而美國具備吸納全球市場和專業技術的良好條件,因此我們在矽谷設了一個前哨站─「台灣創新創業中心」,讓優秀的新創團隊先在國內磨練,了解可能遭遇的問題,及早規劃因應,再送他們去矽谷接受培訓。考量團隊早期不易募得資金的困境,科技部和國家發展委員會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矽谷科技基金」,篩選並投資台灣及矽谷新創團隊,期能帶動國際新創資金與技術的流入。科技部的格局、視野和國科會已經不同,在革新的階段,必須勇於投資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為台灣的新創事業開展更多可能性。
在縮短產學落差方面,現在許多碩、博士找不到合適工作,他們在學期間大多曾擔任教授的研究助理,而教授的研究計畫經費多源自科技部,這些研究內容能否與業界有所連結,是科技部可著力之處,我們透過計畫補助案鼓勵碩、博士生的養成訓練與產業緊密結合,扎根培植企業研發創新人才,藉以舒緩職場人力晚進早出的問題。
調和科技與人文
科技昌明雖增進我們生活的便利性,但也同時帶來不少負面衝擊,譬如網路成癮、重度使用手機等問題,對生理或心理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如何讓孩子善用行動裝置而不沉迷,就要從人文社會領域的教育面向著手。又如工程師設計手機軟體時,如何引導其注重個人隱私的保障,也需透過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來彌補。
不論推動何種業務,主要經費多源自於納稅人,本「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信念,我們除了挖掘學界的研究成果,設法橋接至業界外,對於無法立即產品化者,也儘量以更多元的管道來推廣,透過精采淺白的方式,讓民眾有機會了解箇中奧義。以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考古遺址為例,其時間範疇約長達5,000年,文物超過上百萬件,就非常值得加以推廣。又如「科學迴廊」以電視牆展映科技部補助計畫、法人機構的研究成果,結合聲光影像,導引觀者透過藝術視角探尋科學的奧祕,為科普推廣形式開創嶄新風貌。我們希望藉由更豐富的傳播方式,拉近科技與民眾的距離。
時間一小步,科技一大步
科技的進展一日千里,相關的研發工作更是與時間賽跑的巨大挑戰。在分秒必爭的競逐環境中,如何在時間的微步中,讓科技跨步前行,以科技帶動經濟發展與產業創新,保有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續航力,已成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現今世界經濟疲弱,台灣也深受其苦,在此艱難時刻,科技部必須扛起責任,充分發揮「觸媒」的角色功能,讓學術成果能快速運用於國家經濟發展。
科技部補助對象大多為台灣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若無法幫助他們發揮長才,形同高級人力資源的浪費。我深切企盼科技部全體同仁都能體認到此項使命,讓優質菁英人才走出象牙塔,充分發揮所長,進而帶領台灣走出經濟幽谷。
科技(27)
時間(3)
推薦文章
112/04/28
解析臺灣「負碳」技術發展的挑戰,為何自然碳匯潛力無窮?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4/28
什麼是海洋藍碳?帶你揭開 2050 淨零挑戰賽中超級新秀的面紗
周文臣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2/07/31
保護病歷不被偷看和竄改!專訪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范俊逸特聘教授談如何「加密」善用醫療資訊
盧奕昕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6/30
全球就業市場新興職業快速竄起!最新職業「AI 溝通師」必備哪 2 大技能?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