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全方位科教志工 孫國勛博士從小教到大

106/07/06 瀏覽次數 1710

「為什麼一場六月的梅雨會讓北台灣淹大水?」、「為什麼直昇機會在萬里晴空的好天氣墜機?」、「綠色標章這麼多種,我們該怎樣選擇適當的產品?」還有,「大賣場的燈泡百百種,那一種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些疑惑其實常常出現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普及科學教育就是在幫助你用科學的知識來解答生活中的這些疑問。

 

因此,科普教育的對象其實是不分年齡,也不論是否為學生、社會人士、家庭主婦或是退休者,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對科學有基礎的認識;而致力於科普教育十多年的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副教授孫國勛博士,就是秉持著這種全人教育的理念在推動科普,從航空科學到氣候變遷,乃至於能源應用以及環保的落實,孫國勛博士一直都持續的擔任著最佳推手。由於對於環境教育的貢獻,孫國勛博士獲得了行政院環保署頒發之第三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獎之肯定!

 

科學普及從小教到大

 

會走入科普領域,是源自於孫國勛博士在2005年進入開南大學空管系任教,時逢國科會正開始推動科學普及計畫,於是他擬定了一套分低中高階、五次執行的航空科學普及計畫,而後開始了和國小、國中合作推動這套航空科學科普課程營隊。在2010年,由於實施了《環境教育法》,本身是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的孫國勛於是也順應時勢,並發揮自身專長,將環境教育結合科學內涵,發展了能源及氣候變遷相關之科普教學內容。

 

「由於《環境教育法》中有三種認證,包括環境教育的機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以及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因為我平常就有從事環境、氣候變遷與能源的研究,所以很快就取得了環境教育人員資格,也因此才會把環境教育的議題引進科普教育中。」孫國勛博士說。

 

從國中到大學都參加童軍活動的孫國勛,血液中流動著一股志願服務的熱血,「其實我在工作之餘都會去當志工,例如在開南大學校內我就擔任了綠色永續志工團以及飛翔學術服務社的指導老師,在校外也輔導很多志願服務性的社團,今年還接了個企業服務社團的會長,同時我也在桃園市政府環保局擔任低碳永續大使及環境教育志工,苗栗縣的低碳發展顧問、經濟處中小企業處的環保志工,所以當帶著學生一起推動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時,我也是期待他們應以服務的心態去做。」

 

一般人在面對環境教育時常會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但孫國勛博士在教學時卻能以自然科學的觀點去做解釋,例如去了解環境運作的因果與變化情形,而後再去看人的行為對其產生的影響,再將這些因素簡化,並設計出讓受教者可以操作的方法來呈現推導的結論,以之深化學生環境保護的觀念。

 

「所以,我雖然在大學教書,但科普教育方面我可是從小孩教到大人哦,不管是什麼教育背景,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從社會人士到企業、社團等,我都可以教。而且由於我自己所學較廣,可以教的議題很多,從剛提到的環境教育、氣候變遷、災害管理都能教,只是面對小孩我會讓他們從動手DIY之中來玩科學、認識科學,但面對成人的課程或至社區宣導時,我就會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孫國勛博士說。

 

教學內容從航空到環保

 

說罷,孫國勛博士隨手拿出白紙折了幾下,又以剪刀削了幾刀,飛機的模樣隱然成型,孫博士讓它從空中緩緩落下,只見類似直昇機的紙片自空中旋轉而下,這個表演用以證明飛機是需要空氣才能運作。「一般來說,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東西卻很容易就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而後,孫國勛博士又將另一張白紙折了幾折,用剪刀裁出一些形狀,再加上一根迴紋針,一個紙蝴蝶也就完工了,「我們用身邊的材料讓學員可以動手去做,像這樣輕輕鬆鬆就可以示範出一個航空科學的初級教材。」孫國勛博士說。  

 

在氣候變遷與能源的課程中,書本會告訴大家: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但使用能源發電卻產生了溫室氣體,這些氣體排放到空氣後反而造成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因此暖化。為了讓學員了解氣候變遷與能源的原理,孫國勛博士也會設計許多可以讓受教者進入氣候變遷與能源的情境,例如以桌遊方式讓學生學習運輸工具需要哪些能源、其污染程度如何以及造成的污染模擬等等,或是以小型自製的教具,讓學生體會到用再生能源可取代日漸枯竭的非再生能源,而後再做出溫度計、風向計、雨量計等,以及引進一些國際水資源的教案讓學員了解水和環境的關係。

 

至於在能源應用很重要的節能減碳議題,孫國勛博士也強調:「由於產業發展會製造出大量的溫室氣體,故要培養一般人的節能減碳觀念,我們就須以三種不同的燈泡:白熾燈泡、省電燈泡、LED燈泡架在一起做比較,讓學生親身去感覺白熾燈泡是刺眼又燙手的、省電燈泡雖然燈光柔且省電但卻有毒性,而LED燈泡則是最省電,所以買燈泡時應仔細選擇,就能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孫國勛博士也秀出了一張張的圖片,有節能、省水、環保,以及綠建築、綠色商店、低碳餐廳、資源回收、綠建材、永續林業等的標章,他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也應重視標章,同時,他還強調消費時應重視碳足跡標籤,像是察看產品上註明的碳足跡量,了解產品的生命歷程,從原料開採、製造、運輸、販賣、使用到丟棄總共會產生多少的溫室氣體,藉此決定是否該下手購買。

 

生活中處處是科學

 

科學其實無所不在,生活中處處都能窺得科學的奧妙。孫國勛博士一年大概會規劃十場以上的科普活動,故平常他都與國中小緊密合作,只要合作單位告知學生需要哪些內容,他都會設計出不同的教案來符合校方需要,同時他也秉持著利用回收材料讓孩子能自己動手作,並讓孩子能建立完善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像是最近在桃園市蘆竹國小辦的航空營隊,所有活動詳細內容和報名流程都是在臉書上公告,這些都是由我所帶領的綠色永續環境志工團的大學生志工做出的設計,他們在臉書上拿到報名者的資料後,會再進行後續的保險安排。我們是教科學的,所以在辦活動時也會以科學的方法來解決,讓工作更有效率,也讓這些大學志工從參加社團中培養行政規劃的能力,可以說是一舉數得,而這也是我自身參加社團的經驗。」孫國勛博士說。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人類最高的需求其實就是自我實現,而這一點也可以在花大量時間當科普志工的孫國勛博士身上得到驗證,「我之所以推動科普教育與環境教育,不管有沒有收入或得花多少時間,都是我自願的,所以不會有挫折也不會不開心,因為我能從中自我實現。」孫國勛博士說,只不過,科普實現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外部資源配合,像是2016年三月孫國勛博士執行之科學志工訓練計畫舉辦了二天之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種子講師訓練,雖然政府補助有限,但孫國勛博士另外爭取到國際獅子會300G2區的合作募款,使活動得以順利舉行,並培養出三百多位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的志工,成為推動相關科學普及活動之生力軍。

 

但對孫國勛博士來說,科普工作教的不應只是科學知識,更應教的是思考與創意能力,「我們利用科普教育或環境教育的手段來教導學生創意的能力,因為唯有創意才能適應未來社會,也才具備解決和應用的能力。」這不僅是孫國勛博士在推動科普路上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將觸角深入社會各層面的理念,希望在科普教育過程中能為社會注入更多的科學素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