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氯碳化物
根據1987年蒙特婁國際公約,為保護平流層中的臭氧,必須逐步禁用會破壞臭氧的分子,例如氟氯碳化物(CFC),預定2010年全面禁用。不過,進入平流層的氟化物,CFC-11仍然占1∕4。最近美國海洋與大氣署(NOAA)的團隊發現,大氣CFC-11含量在2002~2012年之間的確在穩定下降,但是自2012年起,這個趨勢便逆轉–進入大氣的CFC-11增加了。而根據紀錄,這種分子自2006年起便停產了。顯然有些廠商正在非法生產、非法使用。可是科學家難以理解這樣做的理由,因為CFC的替代方案好用又便宜。
參考資料
甲烷
人類一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相當於500億噸CO2。其中70%是CO2;其餘150億噸,一半是甲烷。過去10年,大氣中甲烷含量上升到工業革命以前的2.5倍。4月初,美國NOAA宣布,去年(2017年)這個趨勢仍未稍歇。
這令人不安,因為:一、甲烷的溫室效應是CO2的25倍,因此甲烷含量上升的暖化效果非常大。即使甲烷比CO2容易分解(生命期大約10年),後果仍不可忽視。為達到降低氣溫的目標,控制甲烷排放是關鍵之一。第二個令人不安的理由是,上升的原因仍然不明,因此談不上預防。
甲烷是生物過程的產物,天然氣的主成分便是甲烷。進入大氣的甲烷有20%來自天然氣,也就是古代生物的遺留。其他80%來自現代的微生物,那些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維生,甲烷是副產品。會製造甲烷的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裡以及反芻動物的腸道中,其他動物的腸道裡也有,包括人類。
1980、1990年代,大氣甲烷含量上升,專家判斷是俄國天然氣基礎設施洩漏的。兩千年之後,俄國投入較多資源堵住漏洞,情況不再惡化。最近大氣的甲烷量再度上升,專家提出了好幾個解釋,但是我們無法判斷哪一個比較接近真相。這可能也反映了研究資源分布的不平等。去年發表的論文,以大氣甲烷為主題的有600篇,但是大氣 CO2卻有2,000篇。因此全球大氣甲烷監控網涵蓋面不廣,資訊的精密度也不夠。
不過,有一點專家看法倒是一致的:石油、天然氣的業者應負起責任。英國石油(BP)最近更新了在美國的鑽井設備,使漏氣率下降到0.2%,而業界的平均值是2%。學者估計,要是業界都效法BP,每年可防止2億噸甲烷進入大氣,相當於50億噸CO2。(按,美國2015年CO2排放量:51.7億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