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牡蠣躍身成為新環保英雄

101/10/11 瀏覽次數 20488
新聞報導

一個夏日早晨,海洋生物學家雷蒙‧葛里柔(Ray Grizzle)在布朗克斯河口撈起1隻牡蠣(oyster),他說,這隻2歲大的雌牡蠣相當健康。他接著撈起滿手的牡蠣表示,「這裡是相當有活力的水域,牡蠣正不斷地繁殖!」

像葛里柔一樣樂觀的海洋科學家、規劃師及政府官員都表示,上百萬的貝類(mollusks)在紐約和其他城市的水域長期存活下來,就能改善受美國城市污染的環境。牡蠣和其他貝類,可以咕嚕咕嚕地喝下河水,清除長期積累在河水裡的各種汙垢和有毒物質。

景觀建築師凱特‧奧爾芙(Kate Orff)則替他的作品起了個新名字,叫「蚵築」(Oyster-tecture)。奧爾芙為布魯克林高灣納斯運河口(Gowanus Canal)設計一個公園和海礁,讓牡蠣得以在這裡棲息,並協助淨化這條全國污染最嚴重的水道。

奧爾芙說:「牡蠣是我的新英雄!因為牠有淨水的天賦!」

早在17世紀荷蘭人抵達時,曼哈頓這個島嶼的周邊就是牡蠣原生棲地,乃當時在地先住民萊納普印地安人(Lenape Indians)的主要食物之一。殖民時期,艾麗斯島(Ellis island)和自由島(Liberty island)甚至被稱作「小牡蠣島」和「大牡蠣島」,可見牡蠣族群數之多。

數百年來,許多紐約人、觀光客曾在此處享用攤販的烤牡蠣,比紐約熱狗的歷史還要悠久。不過,到19世紀末,因為不敵工業污染,及為船運發展的海港擴建,牡蠣逐漸的消失。

如今,幾個新的牡蠣棲地在紐約周邊水域重現,為的是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科學家說,如果水溫、水流、化學作用和其他條件都還不錯的話,這些貝類不僅可以對抗汙染,並且能興盛地繁殖。不過須強調,這些牡蠣是清潔工,而不是食物,人們可不能將這些處理過水域汙染物質的牡蠣拿去賣。

紐約市的牡蠣復育計畫早在7年前就開始了,公園處在布朗克斯區利用瓦礫、老貝殼做成1條長30英尺(9.14公尺)的人工漁礁。

葛里柔認為,牡蠣天生就是完美的淨水工程師(Aquatic Engineer)。牠們淨化水源,在吞吐水體的過程中,將汙染物質留在體內,排出淨水。每隻牡蠣,1天大約可以過濾50加侖(約189公升)的水。他說:「沒有任何人造物可以取代這些小生物!」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奧爾芙曾受邀到知名的平台TED演講,主題正是「用牡蠣活化紐約的河流」。她的研究概念是,都市如果能善用自然生態的力量,就能克服都市化帶來的水汙染問題。在她為紐約市設計的「蚵築」計畫中,她用貽貝、大葉藻還有牡蠣,當作是天然的汙水淨化設施。因為牡蠣天然的淨水功能,當大量汙水通過牡蠣的消化系統時,水中的雜質會留下、乾淨的水則排回水體,自然讓河水乾淨。

此外,國內研究發現,牡蠣殼表面多孔隙的特性以及化學組成成分,亦能夠淨化水中的氮鹽、磷等汙染物,是低成本、效果佳的淨水材質。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葉欣誠|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年9月3日紐約訊/記者Verena Dobnik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