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武陵地區庫蠓不喜人血?

104/05/12 瀏覽次數 13087

2010年6月的黃昏,在七家灣溪各測站進行武陵地區長期生態監測研究(WLTER)調查的研究人員,被一群庫蠓襲擊叮咬。翌年,於兆豐橋附近休憩的遊客,疑似被庫蠓叮咬。2012年研究人員為進一步了解武陵地區的庫蠓是否喜歡叮咬人類,以人體誘集法(human bait method)並沒有紀錄到庫蠓;另以燈光誘集法,四、六、八和十月誘集到庫蠓,其中以六月採集到最多庫蠓。但二月和十二月皆未採到庫蠓,推測可能是溫度太低的關係。

由此可知,在武陵地區海拔約1800公尺處確實存在著庫蠓族群。庫蠓的體形比小黑蚊略大,雙翅具翅痣,是和小黑蚊等其他蠓類昆蟲之間最明顯的差異。蠓類昆蟲喜歡在潮濕的土壤上產卵,幼蟲為水棲或半水棲性。武陵地區的各測站皆沿著七家灣溪的濱水帶,正好是符合蠓類幼蟲生存的環境(楊正澤、葉文斌,2007)。

蠓類昆蟲

蠓(midges),中國俗稱「小咬」或「墨蚊」,為體長1~3mm的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昆蟲。喜歡吸血的蠓類害蟲,主要是庫蠓屬(糠蚊,Culicoides)、鋏蠓屬(Forcipomyia的蠛蠓亞屬Lasiohelea))、和勒蠓屬(細蠓,Leptoconops)等3個屬。而現在讓全台各縣市政府、專家學者和民眾最頭疼的吸血騷擾性昆蟲-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俗稱小黑蚊、烏微仔,則為鋏蠓屬的昆蟲。

庫蠓屬是目前蠓科中已知種類最多的屬,全世界已知有1,210種庫蠓,中國有305種。而東海大學董事,前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博士於1984年在博士論文研究中,記錄60種台灣產庫蠓,包括本島和離島地區,如澎湖、蘭嶼、綠島和小琉球等地。在台灣的紀錄中,庫蠓多危害禽畜,例如:偏好吸食禽鳥血液的荒川氏庫蠓(Culicoides arakawae),傳播卡氏白胞蟲(Leucocytozoon caulleryi)引發雞住血原蟲性白冠病(leucocytozoonosis)。2014年4月,南部地區酪農場爆發牛流行熱(bovine ephemeral fever)疫情,其傳播的主要病媒即為庫蠓(Culicoides spp.),好發在3、4月和9、10月,雖然牛流行熱不會傳染給人類,但造成乳牛泌乳量減少,所生產的牛乳也無法使用,甚至牛隻死亡。

庫蠓為什要吸血?原來庫蠓和蚊子一樣,雌蟲為了產卵才會叮咬動物吸血。庫蠓偏好在鳥類、兩生類,以及其他哺乳類動物上吸血。但在中國大陸有灰黑庫蠓嗜吸人血。非洲的格氏庫蠓、中南美的奧氏庫蠓可傳播蓋頭絲蟲。格氏庫蠓又可傳播鏈尾蓋頭絲蟲,中南美的毛庫蠓可傳播歐氏曼森絲蟲(Servis, 2012)。

雖然在台灣很少聽說庫蠓叮咬人,然武陵地區的庫蠓為何在2010年叮咬調查的研究人員,但在2012年調查時並未發生叮咬人類的情形?推測因為武陵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育成效良好,物種或族群多樣性得以增加,庫蠓有足夠的血源,再加上庫蠓偏好吸食其他動物血而較不喜人血。我們也推論之前發生叮咬事件,也可能是野外工作者、研究人員和遊客等在接近七家灣溪濱水帶的蠓類昆蟲重要棲地時,恰巧遭遇到正想吸血的雌庫蠓而被叮咬。庫蠓雖然對人而言,並非造成人類重要疾病的病媒。但人被雌蠓叮咬的地方奇癢無比,搔抓可能破皮、細菌感染、傷口惡化,導致皮膚炎甚至過敏性休克,使得蠓類昆蟲除了是騷擾性害蟲,也成了嚴重的衛生害蟲。

武陵地區庫蠓防治

由於武陵調查區屬於雪霸國家公園管轄範圍,應兼顧永續經營和長期生態調查的觀點,不宜使用化學或物理等長效且大量捕殺害蟲的防治方法。針對研究人員及遊客等被叮咬問題,建議可宣導人員穿著淺色長袖、長褲,或採用提供防蚊液,以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因為雌蠓的口器短小,無法刺穿衣服叮人,多襲擊頭、手、臂及腿(穿短褲時)等外露部分,一般長袖衣物即足以保護人體不被蠓所叮咬。至於防蚊液,應注意其提供防護的時間長短,而增加使用的次數。(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
審校:楊正澤

知識格子舖

衛生昆蟲(sanitary insect):諸如蚊、蠅、蚤、蝨和蟑螂等危害人類的昆蟲,當其媒介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體時,便稱為病媒(vector);但當其病原體不存在時,其叮咬人類的危害,與其他造成人們生活和環境問題之害蟲,皆被稱為騷擾性昆蟲(nuisance pest),包括庫蠓、小黑蚊、螞蟻、白蟻和蛾蚋等。(資料來源: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暨研究所網站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