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藥物汙染 水中魚生態遭威脅

102/03/06 瀏覽次數 14676
新聞報導

藥物汙染恐使本就脆弱的水域生態更加惡化,並威脅棲息魚類的生存。最新出爐的《科學Science科學家提出有力證據,證明河流水域微量的藥物即足以影響生態,使得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行為出現變化。

研究藥物汙染的美國科學家達娜‧柯爾潘(Dana Kolpin)說:「人類應該要有警覺,藥物也是環境的汙染源之一。」

「魚群的生態平衡因受藥物汙染而破壞。」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暨華盛頓州立大學毒物學家格列哥里‧馬勒(Gregory Moller)說:「當魚群掠食行為增加,以及魚類出現離群行為,意味著魚類生態系掠食關係激化,某一魚種將成為另一群魚的獵食對象。」

全球研究人員以濃度(ppb: parts per billion)」來檢驗藥物劑量對水質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近10年水中出現低濃度藥物劑量問題已遍及歐洲、美國與其他地區。

藥物汙染多半來自人類及農場的動物用藥。美聯社曾經在2008年的報導中揭露,5千1百萬美國人的日常飲用水中,夾帶有低濃度的常見藥物成分。研究顯示,飲用水中含有抗生素、鎮定劑及性荷爾蒙等藥物。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水質毒物專家安妮‧麥克爾羅伊(Anne McElroy)指出:「這些長期暴露在低藥物濃度的魚群,交配行為將會受到影響。其他如捕食、防禦行為,也都會慢慢產生變化。」

瑞典研究團隊也提出預警,人類若吃這些長期暴露在遭藥物汙染水質環境裡的魚類,很可能對人體產生傷害。吃4尾河鱸(perch),等於吞下1顆藥丸的劑量。

研究人員建議,應從淨水處理廠著手,過濾水中的藥物成分。也應有一套藥物回收機制,不要讓民眾直接將不用的藥物沖入馬桶。研究人員更強調,藥廠應研發「綠色藥物」降低藥物對水質的威脅。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瑞典于默奧大學研究團隊從抗焦慮藥物-奧沙西泮(oxazepam)萃取出2ppb微小濃度,發現其與水體檢驗出的藥物濃縮物質相似。奧沙西泮(oxazepam)為「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這是廣泛使用的精神安定藥物成分,例如煩寧(Valium)、利眠寧(Librium)皆含有此類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造成雄魚出現第二性徵。2009年的研究發現,水中出現微量濃度的抗憂鬱藥物,會使小魚憨傻化,因此成為掠奪性肉食動物的目標。

為了減少廢棄藥物汙染,各國都有一套藥物回收制度,概略可區分為兩類:
  1. 藥物回收丟棄:適用在藥物包裝已經去除、藥品顏色改變、過期;
  2. 藥物回收再利用:適用在昂貴藥品、包裝保留完整、藥品未變質

臺灣目前僅有藥物回收丟棄制度,區分為三級處理,第一級比照一般廢棄物以850~1050℃焚化爐處理;第二級比照醫療廢棄物,定點回收並以850~1050℃焚化爐處理;第三級比照放射線同位素及化療藥品,須特殊處裡(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