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海洋會吸收二氧化碳!?
104/09/21
瀏覽次數
6449
臺北之音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
A:你知道嗎?二氧化碳活得比我們還久。
B:什麼意思?
A:二氧化碳在大氣平均存在的時間約為120年。
B:有這麼久喔?!
A:所以不節能減碳,二氧化碳濃度只會越來越高,恐怕全球暖化還會更嚴重。
導言
你應該跟我一樣驚訝,二氧化碳平均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居然有120年,比我們長壽。那麼你猜猜看,人類一年大約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呢?這數量可能繼續讓你大吃一驚,答案是300億噸,而且研究發現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還在持度上升當中,等到2036年時,全球平均溫度將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高而上升兩度。因此,關注空氣中溫室效應氣體的研究,對於觀察全球暖化現象便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解溫室效應氣體的變化,進而協助科學家進行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研究,中央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王國英教授從2009年起在國科會與環保署補助下,組成研究團隊,打造規模最大的溫室效應氣體觀測平臺。這集今天科學了?就帶您一塊了解這個觀測二氧化碳濃度的研究背景。
正文
無論是使用電腦、看電視,還是工廠與汽機車排放廢氣,這些人為的因素,讓我們一年排放了300億噸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然而這些所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有一半,必須仰賴地表的植物和海水進行吸收。但有研究理論顯示,在暖化與二氧化碳濃度提高的情形之下,會造成海水酸性上升,而海水酸性上升,恐怕就會直接影響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又由於海洋在地球上佔了百分之七十,因此未來50年的海洋是否可以維持住過去50年來對於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能力?這個疑問成了王國英教授所執行的「太平洋觀測計畫」的研究背景。
王國英教授說:「太平洋研究計畫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去蒐集在海洋上方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實際上去真正了解這些難以收集、觀測的地方的空氣裡二氧化碳情形。這些資料來幫助我們,第一來了解,目前在海洋的邊界上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和一般在陸地上蒐集到的二氧化碳濃度有什麼趨勢;第二,進一步了解海水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是否有改變?是否維持和以前一樣,還是已經能力逐漸在減少;第三,蒐集這些資料有助於進一步驗證,用其他的方法,譬如人造衛星等這些所蒐集到的二氧化碳來進行資料的校驗。這些資料也可以用來幫助發展氣候模式,而氣候模式是我們用來預測未來氣候非常重要的工具。」
不過說到這,你一定相當好奇,二氧化碳是無形的氣體,要如何進行偵測呢?王國英教授為我們解釋說:「二氧化碳對於輻射的特定波段有吸收能力,當我們放出特定波長的能量,經過空氣以後,透過空氣中二氧化碳對特定波長的吸收,然後出來的能量,我們去量它能量衰減的程度,這樣就可知道我們所測得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情形。所以我們基本上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利用二氧化碳分子對於特定波長的輻射吸收能力,以便知道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以上就是本集的今天科學了沒?下一集,阿玫將繼續再帶您更深入了解「太平洋觀測計畫」。下次再跟阿玫用科學,聽世界用不一樣的視野,下次見。
二氧化碳(135)
全球暖化(69)
推薦文章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從軍事用途到改善 AI 運算耗能問題,看化合物半導體「氮化鎵」如何推開下世代通訊與應用的大門!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