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光你會更健康
102/11/12
瀏覽次數
15434
范賢娟|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自從愛迪生發明長壽命的鎢絲燈泡之後,人類可以在夜晚工作,作息可以更有彈性,多數人認為這是人類的一個新紀元。然而近來的研究發現,光相當於「藥」,會對人的生理產生刺激,雖然一時感覺不到太大的問題,但日積月累下來,還是可能誘發特定的慢性病,產生滴水穿石的傷害。
這是因為人在夜晚會分泌褪黑激素,有助眠效果,也會影響人的自體免疫作用。如果從瞳孔照射光線進去,則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其中藍光(短波長)部分的抑制效果較大,黃光、紅光(長波長)部分的抑制效果較小。因此,如果夜晚要照明,比較好的選擇還是找低色溫的的偏黃、橙或紅的光,減少短波長的藍光。但白天除非能把外面的自然光引進來,否則最好選擇色溫較高的白色光,要不然長期光照不足,又會容易憂鬱。
但問題來了,一套照明設備如何在白天發出色溫高的光,傍晚、晚上發出色溫低的光呢?
清華大學材料系周卓煇教授開發出類太陽光色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可藉由電壓的改變模擬不同狀態的陽光,包括晴天正午的5,500K(白略帶黃)、陰天正午的6,500K(白)、北歐藍天的8,000K(青白),以及日出的3,000K(橙)、日落的2,500K(紅)。因此有助於未來的燈具使用者善用這些特性,選擇適當的光線,讓自己更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周教授研發的燈具與太陽光這種黑體輻射的分布很像,而非如日光燈靠著幾個紅藍綠3種譜線的搭配來騙我們的眼睛,以為那類似「日光」,其實與真正的日光差得很多,這樣的品質並不好。
周教授則是尋找好幾種發光染料,稱為「太陽光譜互補色的染料」,然後調色出來,這種照明在全部波段都很符合太陽光譜。而隨著電壓高低改變時,也是呈現出自然光色的樣態,因此稱為「高演色性」。這意謂著可以非常接近自然光,而從早晨經過中午到晚上的太陽光色的改變,周教授的發明都可以涵括。因此,有助於提高人類的照明品質,大家可以獲得更健康、更接近自然的光源。
周教授稍後還研究出類燭光的超高演色性光源,這種燈具的光譜非常類似燭光,但耗能是燭光的三百分之一,也沒有燒傷、燙傷與火災的危險。這研究去年投稿到學術期刊,不到3個星期就被接受,對方還請周教授寫個數百字給門外漢看的摘要,在聖誕節發行,標題定為「歡樂的切換」,似乎看好這項發明可為未來帶來不小的轉變。
不過,周教授了解,雖然他的研究有這麼大的突破,獲得國際上的認同,但國人對「光」與健康的關係還沒有很深的體會,這樣就不能選擇符合健康的燈具,也不能用正確的方法避免「光毒」。因此,他現在想推動立法,希望就像食品要標示內含物的成分一樣,燈具也要標示光譜成分,消費者則要知道在晚上要避免短波長光線的使用,這樣大家才能享受健康、有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