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地震哪裡來——地底真的有牛翻身?
97/12/02
瀏覽次數
15818
東森電視「科學大解碼」製作小組
|
1999年的一次天搖地動,震垮了建築物,也震碎了許多家庭。九二一,這場臺灣百年來最大的地震,讓大眾再次認清自己居住在地震帶上的事實。三不五十的小地震已經是見怪不怪,但令人擔心的是,強震還會不會來?
從臺灣地層演化的資料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臺灣島是由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互聚合擠壓而成的。就好像水或空氣受熱對流一樣,板塊也會因為受到地心的加熱而互相移動,只是板塊畢竟是固體,移動起來沒那麼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產生作用力,地震學家將其稱之為「彈性反跳學說」。意思是說,地下岩層在板塊運動的推擠之下,產生的能量會不斷對岩層施壓,當能量超過了彈性限度,岩層就會開始破裂,然後延伸到整個斷層面,最後就是讓人措手不及的錯動或者位移。九二一強震,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為車籠埔斷層的突然錯動,把斷層傾斜面上方的上盤整個抬起來,直接衝上另一邊的下盤。而這次的能量釋放,並不是故事的終點,因為板塊運動不會停,岩層所承受的力量也持續累積,直到下一波的變形和能量釋放,地震就是這樣週而復始,不斷發生。
因為板塊運動,我們有了寶島臺灣,也因為板塊運動,我們必須面對地震。雖然無法抗拒,卻可以藉著科學的力量,深入了解地震發生的真相,進而發展出更多的因應對策。使居住在臺灣島上的居民,更有信心去掌握這塊土地未來的演化。
資料來源
2008年東森電視台《科學大解碼》第二期
原標題:地震哪裡來
地震(132)
車籠埔斷層(10)
斷層(32)
板塊(36)
推薦文章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