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科普教育 可以很多元
103/09/18
瀏覽次數
5226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林茂榮
|
攝影
身處百家爭鳴人人爭表現的時代,常會出現各種異端新說,此時若能以科學理論做為判斷的依據,決定的正確性將會較高。可是一般人普遍缺乏這種能力,就連學校教的科普知識有時也幫不上忙。
對此問題,科技部數學教育學門前召集人李國偉博士指出,學校太重視純知識面的教導,卻脫離了與生活的聯結,再加上考試的挫折,使得一般人談到科學有如遇到瘟神避之惟恐不及,長久下來便形成科學與生活的斷層。他建議學校教育應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譬如教導大家如何使用科技產品,如何以科學知識評斷事務,更理想作法是在科學知識與教育中搭配以社會文化一起推動。
李博士是美國杜克(Duke)大學數學博士,專長為組合數學,因為對於數學哲學、數學史和科學文化均多有涉獵,所以曾在研究、哲學和寫作等領域中獲得各種大小獎項。
他形容自己是一個虔誠遵循以科學觀點看世界的人,並說:「許多事情雖然不是直接從科學邏輯推導出來,但在做選擇時,若能以科學為基礎,至少會有一個比較客觀、實在及可靠的依據。」依此想法,科普教育的推行不只要從學習者角度思考,科學家本身也需要不斷地自我教育。
童年人文與自然同步發展
從學習者角度思考的觀念可上溯自童年起源,李博士是家中的獨子,因為無伴寂寞而養成獨立思考和閱讀的習慣,又因為常聽父執輩聊天,所以較同年齡小孩早熟。小學四年級學習常識課啟蒙後,他會在自家庭院中探索昆蟲與花草,因而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有一次還主動跑到中國廣播公司兒童節目中參加自然常識比賽,贏得了一支鋼筆,這件事大大的鼓舞了他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又有一次在圖書館內看到有關天文的科普書籍,並被書中的星光圖片吸引,從此對天文宇宙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文學他也很感興趣,經常閱讀課外書籍,如兒童樂園、東方少年與唐詩三百首等,可以說,他的童年是在充滿人文與自然知識氛圍中幸福愉快的長大。
後來考上建國中學初中部,畢業後直升高中,6年當中,同學間純真的友誼和相互的激勵鼓舞,促使他養成積極主動學習的習慣。有一陣子他曾希望成為文學家,因此常與同學一起舞文弄墨,後來見到一位同屆的同學居然能寫得一手好詩詞,相形見絀之下,他感覺自己的文學程度相差太遠,不適合吃文學飯,從此把文學當成興趣,除繼續練習用字遣詞的能力外,心思逐漸轉移到自然學科上。現在回想起來,建中生涯應該是他心智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
鼓勵比挫折更有意義
李教授對數學的喜愛從高二開始。一般而言,當知識學習達到較高層次時,若再配合人生經驗,就能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思考邏輯與思考能力,但是數學卻是例外。
學習數學不需要人生經驗,就可以直接訓練思考與抽象能力,這對知識經驗尚為懵懵懂懂的年輕人來說特別有利。此處所謂的抽象能力是指:在事情尚未完成前,就能看到不同事務間的共通性而預先加以改善,因此得以提升做事效率。
在念高中時,台灣的數學環境還相當貧瘠,全國數學博士不超過5人,大多數人都覺得數學很深奧。有一次逛台北牯嶺街舊書攤,在《科學教育》期刊內看到關於數學的科普文章,才知道數學天地之豐富觸及了各科學學門,此訊息讓他不再害怕數學,惟進一步使他立下決心往數學發展的原因,則與高二數學老師蔡國湶和同窗好友林留玉仁有關。
高中生難免心浮氣躁,粗心大意,但在蔡老師有條有理,深入淺出的教導下,他開始對數學產生了興趣。而好朋友林留玉仁在暑假時鑽研數學界的大難題「費馬最後定理」,並於開學後交出一大疊成果請蔡老師過目,蔡老師並沒有因為那是高中生不成熟的作品就敷衍應付,甚至還坦誠自己看不懂,這種忠實面對問題,不打馬虎眼的數學家精神,更加深他對數學的喜愛。
只是考上台大數學系後他竟然有了挫折感。他說:「班上同學素質頗高,學習環境卻無法令人滿意,再加上系上觀念認為數學教學就是要很嚴格,所以被當的人很多。」直到留學美國後他才知道,數學教學可以從基本具體的地方開始,然後再循循善誘。歷經此國內外求學經驗的強烈對比,讓他產生一個重要想法:以鼓勵為主的教育,遠比把標準訂得很高,使人感到挫折來得有意義。這個想法對他日後推動科普教育影響很大。
科學家需要自我教育
李博士對於《科學月刊》四十多年來對科學中文化的貢獻相當肯定,然而讓他最懷念與珍惜的則是早期的月刊編務會議。他說:「每一次的編輯委員會議,各學科年輕教授聚在一起,大家哇哩哇啦地討論科學或學術界的各種議題,可說是科學家腦力激盪的聚會點。」「透過不同領域學者的交流,遠比自己學習所得到的來得有效。」
就事實來說,一般人所需要的科普知識是這個知識在大脈絡裡的位置,及其前因後果所造成的影響。雖然從單一角度深入探討的科學知識很精采,但不一定是社會大眾所能接受的,人們期待獲得的應是從各種角度出發所得到的科學知識。所以科學家必須自我教育,學習與自己研究有關的其他科學知識的連結,以符合社會大眾的需求。
除了橫向連結科學知識外,於傳遞科普知識時,還需要能透過通俗語言傳達,此能力也是科學家必須加強的。另對於科技工具、載具或使用方法的日新月異,科學家也須與不同年齡層、不同學科者相互交流學習,才能掌握科技工具特長,發揮推動科普教育的功效。
科普活動 可以多元發展
在以文字傳遞科普知識時,具有官方色彩的科技部,對文字的選用容易有所顧忌,綁手綁腳。李博士建議:可參考年輕人建立的網站,看到好的就給予支持,倘若失敗了年輕人自會承擔責任。他表示,推廣科普方式不嫌多,支持可以很多元,若能透過各種風格去發展,便會有源源不絕的成果產出。
另就科普活動的推動來說,他認為每一場科普活動的背後都需有一些核心科學家支持。科學家投入科普活動,除讓社會大眾受益外,自己也能擴充其他學科的知識,經由這種交叉學習,能讓大家對於科學的看法不再那麼狹隘而能有正面的鼓舞。所以經營小眾的、有興趣的、志同道合的科學家活動,再利用活動核心,擴散至各式的科普活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而校園裡熱情的學生也是李博士關注的焦點。他認為,推動科普教育沒有熱情做不出來,找到有熱情的人遠比其他事情重要,而且在比較弱勢,沒有知名度的地方反而能找到最大的熱情。他建議在校園裡找尋對科學知識有興趣的年輕學生,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援,鼓舞他們的熱情。
另一個想法是對「普及科學需求」而言,除以傳統方式向外傳遞科普知識外,也可以請民眾提出生活中有關科學現象的各種疑問,再由科學家出面認領解答,如此應可實現科學生活化的科普目標。
總的說來,李博士六十多年來接觸科學、學習科學、研究科學、推動科普教育的心得是:提供孩子順其自然的學習環境,鼓勵同儕間的激勵,從基本具體的地方開啟循循善誘之道,以獎勵替代挫折的教育等,都是引導學習者願意接觸科學的方法。
而科學知識的橫向連結,以通俗語言傳播科普知識,善用科技工具等則是科學家需要自我教育的期許。至於支持民間科普網站,尋訪校園中對科學具熱情的年輕學生給予經費支持,或由科學家認領需要科學解答的問題等,則是科普活動多元發展的參考方向。
科普(19)
推薦文章
112/04/28
「海洋藍碳」科研人才會從事哪些研究?需具備哪些專業能力?
陳亭瑋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11/30
揭開海嘯成因的多重面紗:淺談 2022 東加海嘯事件
劉啟民
|
建國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暨土木與防災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1/11/30
臺灣地震頻繁,智慧防災平台如何讓我們更有韌性的面對災害?
周中哲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儲存書籤
111/11/30
解謎 COVID-19 的第一關是什麼?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主任秦咸靜:那些為了人類安全而建立的「實驗動物模式」
白宜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