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企業防災(一):電網防災,台灣土地亮起來
103/08/15
瀏覽次數
7512
陳妤寧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是否還記得,在某個颱風夜裡,因為停電,只能秉燭聽窗外的風強雨驟?或是九二一地震後,那為期三周的限電措施,必須過著有如原始人般的生活?電力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面對台灣頻繁多樣的天災加上電力系統的特性,使台電更須小心翼翼。本次專題我們來到台電總管理處,訪問台電是如何強化電力網路面對災害的防禦能力,以及災時如何有效處置,加快救災速度與復電,把災害降到最低。
台電最擔心的災害:停電
對於台電而言,哪種災害可說是如夢魘般的存在呢?其實,台電最怕的莫過於「停電」。由於電力具有「瞬間」的特性,從發電、輸電、配電再到系統末端的用戶,整個供電的流程緊緊串連,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對於電力系統來說都將是場災難。因此,對台電而言,防災必須要能面面俱到,顧及整個電力網路的安全。
不過,電力系統各環節軟硬體設備的特性不同,不同天然災害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每個環節應對各種災害必須有不同的因應之道。例如在颱風期間,發電廠的建築結構能保障發電系統,但暴露在外的輸配電線路所受的影響較大;強降雨帶來的土石流與淹水災情,則會威脅輸電系統中電塔的塔基,以及各用戶端的配電系統與變電設備,整個線路只要一處中斷,就會造成後端用戶全部斷電;地震則會同時威脅發電廠與電塔塔基,可能造成大面積停電。
目前,台電已經投入許多資源進行防救災相關準備,並制定「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災害防救要點」,作為台電各單位應對各種天然災害、工安意外、環保事故等突發事件時的參考依據。其中,台電相當注重平時減災預防的準備工作,以及災害發生時由總管理處到地方各單位的緊急應變,以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平時重於災時:做足準備萬無一失
在防災這場與大自然的搏鬥過程中,機會只留給那些準備好的人。承平時期,設備的操作演練、人員的組織訓練等等,都是災害來臨時減少損害的關鍵。每年汛期來臨前,台電各單位都會召開防災會議,追蹤與檢討去年決議事項辦理情形及弱點改善事項,包含設備的修復狀況、加強巡視、防颱支援是否準備妥當等,同時進行模擬演練,透過模擬各種災害事故,讓現場人員與輪值人員熟悉應變系統操作,讓台電面臨天然災害事故時,有更好的應變能力。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平時的準備工作中,如果能事前掌握天災情報,並了解本身弱點,能更有利於災害的預防。面對颱風雨洪水,台電跟中央氣象局密切合作,在汛期來臨前召開準備會議,請氣象專家預測今年的梅雨季以及颱風降雨情形,以在事前進行資源調度。並在颱風來臨前,降低各水庫水位以因應颱風的降水,除了有防洪功效,亦有經濟效益。對於地震與土石流,台電請學者專家對於山區的電塔進行地形與地質條件的評估並分級,屬於安全範圍的電塔進行長期觀測,被歸為危險的電塔則進行遷建。
另外電力系統亦容易受到霧害、鹽害以及雷擊的影響,對於系統威脅相當大,會導致線路跳電、電廠跳機。不過幸好這些災害可以依照過往發生的周期與季節進行預先防範,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是鹽害好發的季節,這段時間會加強夜間觀測、礙子清洗。
防救災中樞神經:緊急應變小組
制度規劃上,台電在總管理處有一個災時任務編組-防颱應變小組,整合發電、輸電、配電、調度、資通訊等單位等各單位,在颱風季期間於台電大樓進行防救災統籌管理作業。利用台電天然災害通報系統(NDS),彙整台灣各地與離島的災害通報,包含哪些設備出了問題、預計什麼時候恢復、影響範圍與停電用戶等等,提供應變小組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運用。
目前台電正在開發新的系統,預計2014年底就能讓NDS的功能更進一步提升,提高其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工判斷失誤的可能,爭取救災的黃金時間,並加入地理圖資技術、重要地點畫面(諸如電廠出水口、水庫水位、發電機組),同時結合氣象與災情資料,進行應變作業。
讓這塊土地,永遠亮起來
「人不定勝天」,災害總是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襲來,充足的準備、災時的緊急應變都無法杜絕所有災情,但能做到將災害損失降低。我們平時享受著便宜卻高品質的穩定電力,颱風來臨時短暫停電便罵聲四起,該提醒的是,我們在安全的室內停電停多久,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就冒著風雨搶救多久,他們不如新聞記者有上電視表演被風吹走的機會,但默默的付出才能讓這塊土地,即便在風雨交加的夜裡,能夠亮起來。(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防災(7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