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環境知多少(四):社區動起來,聯手拚治安
103/09/09
瀏覽次數
8157
蘇怡如
|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受理加強住宅巡邏服務件數從2008年的81,100件,到2013年9月上升至155,100件,成長近兩倍,可見居民對居住環境轉趨不信任,希望透過警察巡邏增加居住環境的安全。
除了建築格局外,社區環境也是民眾在選擇居住地點時重要考量的之一。暗巷中被偷襲、女子遭尾隨性侵、停車場打鬥傷人等社會犯罪案件,常發生在偏僻暗巷、燈光照射不足或環境髒亂的地段成為警政單位列管「治安死角」,去除社區的「死角」成為公部門以及鄰近社區的重要課題。
社區居民動起來,犯罪預防沒死角
2013年,中央警察大學副教授鄧煌發依據環境犯罪學(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理論,主張以「防衛空間」來設計環境硬體,並當作預防犯罪的基礎,他認為光仰賴執法單位逮捕罪犯、判刑、矯治等,仍無法順利遏止社會犯罪問題發生,因此,更需要藉由社區居民自發性的投入預防工作,方能更有效地降低犯罪事件的發生。
台南市南區的文南社區位於郊區與市中心交接處,人來人往互動複雜,時有逃犯或破壞居住環境的現象發生。因此,自1999年成立巡守隊、救援隊、社區關懷志工等相關組織,全年無休的巡守隊甚至提供里民婚嫁幫忙看家、過年假期重點巡邏的服務。另外,社區內裝設32具監視器、長達7公里的網路佈線監視系統,近年來,配合警方已成功破獲多起搶奪、竊盜與車禍肇事逃逸案件,從2009年獲得內政部連續6屆「全國治安標竿社區」。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結合社區與警察機關的雙方合作,更能提升住家的安全,增加社區居民互動產生的信賴感,減少對人的冷漠感與不信任,這些均有助於降低犯罪率。
環境設計有一套,社區安全沒煩惱
1977年,美國犯罪學家傑佛瑞(C. R. Jeffery)發表《經由環境設計來防制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一書,認為犯罪預防應該須考慮案件發生的環境與罪犯的交互關係,藉以妥善規劃與設計都市環境,包含改善髒亂破舊的建築物等都會物理環境,以環境設計強化人際間溝通與互動、減少疏離感。當有效地變更設計建築環境,才能降低犯罪發生率,進一步消弭犯罪恐懼,得以改善居住的生活品質。
2005年,行政院訂定「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其中有關「社區治安」、「環境景觀」等子計畫,就是希望建立社區安全維護體系,鼓勵社區繪製安全檢測地圖,找出治安死角,並透過社區安全會議討論,找尋解決方案,例如增設路燈或監視器、加強守望相助巡守工作等,打造安居樂業的「治安社區」。
美國學者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在《防衛空間-透過都市環境設計預防犯罪》(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一書中,提出「防衛空間」( Defensible Space)理論,包括領域感、自然監控、意象和周遭環境四個層面,希望藉由特殊的建築設計,結合環境與民眾監控力量,提高社區居住的安全感。一、領域感(Territoriality):架設阻絕的措施,使社區居民產生領域感,如門外加上圍欄形成半私人空間,使得外人無法隨意進出,抑制犯罪的企圖;二、自然監控(Natural surveillance):藉由建築物的設計,將大門座向面對馬路,清楚看見進出者,產生自然監控的效果;三、形象(Image):留意社區形象的管理,當社區環境破落給人「貧民窟」的印象,就容易被貼上負面標籤,導致犯罪的機率升高;反觀居民關係密切的社區,較不易給歹徒有機可乘的犯罪想法;四、周遭環境(Milieu):加強監控社區角落的設計,像是增加社區照明改善周遭環境,能帶給居民安全感。
安全城市的基礎是透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藉由讓居民瞭解社區環境、公共空間,進而改善居住空間與加強設計社區安全,同時建立守望相助計畫,共同為社區付出,透過相互合作,才能夠減少犯罪發生的機會,打造友善居住環境。(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7)
責任編輯:
王曉玲|青少年團契輔導
審校:
張筵儀|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犯罪(19)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曬傷的秘密 :同量曝曬, 為何「慢慢曬」比「快速曬」更易致癌?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一棟會自己發電的建築:智慧微電網,為臺灣電力系統帶來新解方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