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知多少(五):破「瘡」,創造友善環境

103/09/09 瀏覽次數 5462
近年來,活化閒置空間,轉化成為休閒、遊憩、文化產業的場所,不僅延續老建築的生命,賦予新的價值,對於都市安全與環境治理,具有一舉多得的效用。
當一個地方缺乏管理,一旦有人帶頭製造髒亂、毀損設施,接踵而來的仿效,將擴大環境的髒亂,讓它變成了城市中陰暗的角落,社會邊緣人也聚集在此,一般大眾敬而遠之,漸漸地成為治安的死角,閒置空間似乎成了都市危險場域的代名詞。
 
破窗理論

一個缺乏管理、雜亂的場所,容易成為「破壞者」的目標。根據威爾遜(James Q. Wilson)和凱琳(George L. Kelling)在1982年提出的「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一棟建築物的一扇窗戶遭到破壞,沒有即時處理,會讓其他人覺得破壞它,不用擔心會被追究責任,因此接二連三的破壞將會隨之產生。

「破窗理論」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所做的實驗,他在紐約布朗克斯(Bronx)以及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各放置一輛沒有牌照的汽車,停在前者貧民區的實驗車輛,在被棄置的十分鐘內即遭到破壞,水箱及電池被人取走;一天之內,車上有價值的物品皆被盜走,殘缺的車子成為小朋友的遊樂場;反觀後者,停在富人區的轎車,經過一周後仍沒有人去碰觸,於是金巴多自己率先以大鎚破壞車子,不久,其他路人加入破壞行列,該輛車在幾小時內毀損殆盡,最後整台車翻成車底朝上的慘狀。

不起眼的瑕疵,會造成嚴重的損害;同理,可以透過消除「小惡」,加以改善大環境的陋習,因此,凱琳與柯爾斯(Catherine Coles)於1996年再提出「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理論」做為改善都市治安環境的依據,其中著名的案例不外乎紐約市的治安整頓,朱利安尼市長(Rudolph Giuliani III)由消除地鐵站的塗鴉做起,重新塑造乾淨的環境,降低民眾的緊張感;在逮捕逃票乘客的過程,也搜查到許多通緝犯以及攜帶槍械的犯罪者,達到嚇阻隨身攜帶違禁品的效果,降低犯罪發生的機率。
 
破窗‧破「瘡」

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如小小的紙屑、垃圾,不加理會可能堆積成垃圾山。台灣早年收取垃圾是採取定點放置垃圾子車的方式,放置子車處常被堆積如山的垃圾圍繞,於是政府逐漸推動垃圾不落地政策,避免過多的垃圾落地汙染環境、孳生蚊蟲疾病;並且鼓勵人們隨手撿拾垃圾,維護環境清潔;同時取締隨意丟棄垃圾、廢棄物,來嚇阻人們有樣學樣的行為,還給居民整潔乾淨的生活空間。空間整潔乾淨給予民眾舒服安全的感覺,如此一來,改善治安進而降低犯罪發生,這些都是在改善環境後間接獲得的效益。
 
友善環境,從「淨」開始

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建築、場域原有的機能不符使用需求成為閒置空間、荒廢的場所。這些乏善管理的地方,可能遭受人為破壞,或是被有心人士使用,成為治安的死角,一不留意蔓延至周遭區域,阻礙地方發展,成為都市發展的毒「瘡」。

近來,許多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老舊建築重新復甦,一來增加當地居民休憩的場所,並可帶動商業發展;二來治理荒廢空間減少治安死角、降低犯罪的發生。例如,華山文創園區、駁二藝術特區等,都是舊建築再利用成功的案例,在相關團體積極介入下轉型成為當地重要的藝術場域,進而帶動周邊社區的發展,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缺乏管理與漠視的代價,在城市發展空間就是潛藏著無限危機,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個小小的螞蟻穴,可以使千里大堤潰敗。如同「破窗理論」強調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行為遭到放任,都可以引起旁人仿效、製造類似錯誤,並且可能變本加厲。所以,從小地方著手,來避免更大的傷害。

禁止隨意丟棄垃圾減低垃圾山的出現、整理社區雜亂荒廢的環境來增進公共衛生安全,其中都市閒置區域的活化再利用更是重要的一環,透過整治與資源再利用,不但有助於永續發展,還能提升民眾的人身安全及居住生活品質,是友善環境與社會安全的重要推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7)

責任編輯:王曉玲|青少年團契輔導
審校:李大興|國立東華大學物理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