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透過穿戴衣物就能及時監測身體數據,「智慧衣」如何成為居家失智照護得力助手?

112/12/27 瀏覽次數 5059
圖一:智慧衣的感應器擺放於背心內袋,除了持續監測穿戴者活動外,當意外發生時只要按下感應器中間按鈕即可緊急求救。(影像來源: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徐亞瑛教授)

圖一:智慧衣的感應器擺放於背心內袋,除了持續監測穿戴者活動外,當意外發生時只要按下感應器中間按鈕即可緊急求救。(影像來源: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徐亞瑛教授)

臺灣失智症協會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臺灣 65 歲以上的老人中,每 12 人就有 1 位失智者。失智者面臨著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困難,以及行為異常等多重挑戰。臺灣絕大多數失智者住在社區,由家人負責提供照顧。然而,這樣的照顧負擔不僅增加家庭照顧者壓力,還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面對失智者照護議題,「智慧衣」的應用如何提供居家失智者更好照護可能?

智慧衣的核心概念是將各種感應器嵌入服裝中,以實現對健康狀態的即時監測。這些感應器包括心電圖、心率、步態、姿勢、汗液、體溫等,透過導電織物的應用,智慧衣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健康照護平台系統。為了更好地適應高齡長者的需求,智慧衣的原型經過特殊修改,以前開背心設計,確保穿脫的簡便性,同時在內袋中放置硬幣大小的感應器,避免感應器因意外而脫落。此外,智慧衣也依據不同季節的需求,使用了不同顏色、布料和材料。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展了一個失智智慧居家照護模式,融合了智慧衣科技和居家護理服務,提供居家失智者的家庭照顧者更全面的支持。為了簡化智慧衣的裝置與符合失智患者居家的需求,以及減少電池的耗用及更換,智慧衣在此研究中並未做心率的監測,僅使用於偵測其活動步數、移動位置、姿勢改變程度以及半夜起身次數等。

即時警示失智者活動量脫離常軌

透過數據偵測可平衡失智者運動及安全的需求、強化失智者運動的動機,警示照顧者居家失智者跌倒與自行外出的危險性,並提供照顧者長期持續追蹤失智者的每日活動資訊。當失智者活動量脫離常軌,可能代表情緒或身體狀況異常,此時系統會馬上傳輸警示給居家護理師,藉由及早偵測辨識,提供即時處理,聯絡家庭照顧者,同時將各項資訊作為照顧計畫的參考。

「夜間活動的監測」為智慧衣在失智者照護的明顯應用案例,研究中的夜晚以每個人慣常睡眠時間與表定夜間起床的次數而定,今天當失智者的「夜間起床次數」比平常異常增加,監測系統可以發送警報給居家護理師,進一步聯絡照顧者了解可能原因,並及時進行處理。此外,系統還能夠透過「活動步數」發現失智者活動量降低、不動時間增加時,提醒家人特別注意,有助於照護者及早發現失智者潛在的健康問題。

圖二:照護者可以用 App 監測穿戴智慧衣的失智者其「夜間離床次數」與「活動步數」。(影像來源: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徐亞瑛教授)

圖二:照護者可以用 App 監測穿戴智慧衣的失智者其「夜間離床次數」與「活動步數」。(影像來源: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徐亞瑛教授)

失智智慧居家照護能讓居家護理師提供即時的介入,進一步提升家庭照顧者對失智者情況的瞭解和掌握,幫忙家庭照顧者平衡工作及家庭照顧,協助家庭照顧者與醫師用藥上的溝通,提供家庭照顧未來規劃之依據,並有效降低家庭照顧者的憂鬱症狀。

居家失智照護衣系統 2 大執行挑戰

在實施智慧衣的過程遇到的挑戰大致可分為「設備端」與「使用者端」兩類。就設備端問題來說,首先是家居環境的相容性問題,包括智慧衣與家中其他智慧裝置的整合,以及不同居住空間型態及大小訊號接收器適當的裝置。再來是數據傳輸的干擾問題,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監測系統的有效運作至關重要。最後是電池的續航力及更換時間的掌握上的挑戰。

就使用者端來說,「失智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如何設定個別化的警示閾值,以適應每個人獨特的步態模式」是研究上的兩大挑戰。而與照顧者合作,透過鼓勵以及提供失智者所偏好的智慧衣顏色及材質,能有效提高其穿戴的意願;個別化的警示閾值為動態調整的過程,則需透過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建立個別化的活動量閾值。

大數據應用、主動推播照護資訊──未來智慧衣潛在的多元發展

智慧衣透過提供 24 小時的監測和異常警示,使居家照護更加便利。未來智慧衣有望結合大數據的應用,使監測系統更加精確,同時建立主動推播健康照護資訊功能,進一步提高居家健康照護的效率。

除了失智者的居家照護領域,智慧衣在未來還可以進一步擴展應用範疇,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例如心臟病患者、骨折術後患者等,提供更全面的居家照護服務,不僅幫忙家人提供更優質的家庭照顧,也能兼顧照顧者的其他需求,提升家庭整體生活品質。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