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下的災難須知(三):災難風險評估不能只靠科學
102/02/06
瀏覽次數
8226
陳慈忻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今年6月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度調查,越來越多民眾同意政府徵稅或提高油水電價格以發展再生能源,更多的民眾認為環境保護優於經濟發展,油電補貼不應該補貼產業,更有高達80%的人願意為了後代子孫延緩經濟發展。
在台灣經濟景氣低落之際,台灣人並未將環境問題拋開,盲目追求GDP經濟。然而究竟整體政策思維要如何實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周桂田教授長期研究災難風險治理,在採訪中,他指出災難風險評估最大的問題是「人」。
什麼是災害風險?
周:風險這個名詞容易讓人聯想到機率,如果又提到災害,人們想到的問題可能是「今天出門被雷劈的機率有多少」,或是從威脅生命的天災如地震、土石流、洪水、海嘯......等,來想像災害風險的意思。
但是更廣義來說,災害風險要考慮到全球暖化、劇烈氣候的不確定性,從這個觀點來看災害的風險定義更廣了。除了暴雨、土石流等戲劇性的強烈災害,還包括乾旱、公共衛生、糧食安全、能源配置、產業規劃等問題。舉例來說,台灣都市熱島效應嚴重,如果還發展高耗能產業,熱島效應會更劇烈,產生的溫室效應更嚴重,導致農業、健康、甚至疾病問題,這都是「災害風險」。
氣候變遷之下,自然科學領域的努力與瓶頸
周:過去災害風險的研究主流是自然科學,科學家運用大氣模型去預測氣候變化,抑或像內政部進行全國土石流潛勢地圖整合,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能夠在雨量達到警戒值時封閉道路。
但是當氣候的不確定性更加嚴重,要如何準確預測是大問題,我們不能期待自然科學解決一切。氣候變遷需要政府、全體公民、社會科學研究者,甚至宗教團體共同面對。
除了從自然科學面的「量化」評估,社會科學領域重視社會經濟族群脆弱度的「質性」風險評估,重視共同社會制度下各個地方不同的社會條件、文化。比方說,哪一個地區老人住得比較多,因此在進行撤離時需要有不同的規劃;哪些地方是原住民長久居住地,遷村的時候如何尊重族群倫理。這些在以自然科學為評估準則的舊模式中是被忽略的。
什麼是社會科學角度下的災害風險治理?
周:聯合國開發總署2005年點名台灣是潛勢災害最嚴重的地區,台灣地區的氣溫因為熱島效應比全球平均暖化上升溫度更嚴重。跨領域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社會科學領域學者不從「管理科技」來描述災害風險,而談「風險治理」。管理是從專家角度去進行專業分析,然而治理比管理多了責任性,也更強調高度透明。從長遠來看,社會科學者需要考慮氣候變遷之下的國土規劃、農糧安全、產業規劃、能源配置、人文倫理、族群問題以及社會永續。
風險治理要如何進行呢?首先,「風險評估」的部份是透過長期且完整資料庫,包括自然科學數據、人類學、社會學質性資料,來整合性的評估某區域或族群在自然科學、人文社會兩個層次的脆弱度。再者,「風險溝通」是由公家機關或研究者與當地住民共同參與,不以說服居民服從專家為目標,而是強調公民參與、公民自治的過程。「風險管理」是政府依據風險評估資料、風險溝通所蒐集的意見,做出富有政治責任、呼應社會公平的決策。
公民參與可以導向雙贏,為什麼仍有爭議?
周:台灣過去是一個高度專家政治的社會,在政策規劃的階段是由專家治理,沒有公民直接參與的程序;第2個階段政策可行性評估中,委外單位往往迎合政府規畫而沒有達到監督目的;最後政策執行往往與民眾強行接觸之下發生衝突。事實上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在1970年代也採專家政治。但是當專家已經無法準確的預測結果,趨勢轉向公民參與政治、發展公共治理創新。
荷蘭治水的經驗告訴我們,為了形成共識,國民可以花上4000小時去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日本在南亞海嘯後宣布,面對複合性災害要以長期的公眾參與,處理問題時才不會發生二度衝突,納進地方真正的聲音,製造當地雙贏,公民參與、讓更多利益相關者共同做決策,已經形成高度共識。當前這麼多的問題,台灣政府應該更積極採取公共參與的模式,讓公民、國家、企業一起面對、處理。(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災害(47)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廢輪胎到你的新鞋,橡膠如何在技術、商業與環保間平衡,賣出新高度?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