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社群結構與傳染病

102/12/04 瀏覽次數 7996
過去幾個世紀,結核病號稱「死神的頭領」,殺人無數。直到第二次大戰末期,科學家才發現有效的治療藥物—鏈菌素(一種放線菌分泌的抗生素)。學者推測人類結核病菌來自牛,人類馴化野牛之後,原先與牛共生的細菌感染了人類,再演化成人類的病原。

另一方面,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基因組裡,有些基因似乎能保護人,不受結核病、痲瘋病(Hansen's Disease)病菌的侵襲。例如SLC11A1,它製造的蛋白質是一種膜蛋白,涉及鐵、錳離子的輸送。已有證據顯示:這個基因的突變型能保護人抵禦結核菌、痲瘋菌。

於是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推論:由於人在都市中生活得非常擁擠,便宜了傳染病的散播,因此有悠久城市生活歷史的族群,SLC11A1突變型的出現頻率應該比較高,因為都市環境賦予它生存優勢。他們用舊世界(歐亞非)12個族群的歷史與DNA資料,測驗這個假說,那些族群包括土耳其、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甘比亞等。

結果發現,越早過都市生活的族群,SLC11A1突變型的比率越高。他們還發現,馴養牛畜的歷史,反而與SLC11A1突變型比率的關聯並不那麼緊密。也就是說,人馴養牛畜之初,雖然讓人有機會接觸人類結核菌的祖先,但是那時人還沒有緊密地生活在一起,結核菌演化的機會以及發生大規模流行病的機會都不高。都市興起之後,擁擠、骯髒的生活條件創造了傳染病的溫床,也為SLC11A1突變型創造了生存優勢。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