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擾人清夢的惡鄰居?臺灣夜鷹族群的「都市化」

105/09/13 瀏覽次數 16370
2016春節年假剛結束,媒體出現了一則關於野生鳥類擾人清夢的新聞。臺中市民投訴,晚間有鳥類不斷發出「追~追~追~」的啼叫聲,使得對聲音敏感的人們無法入眠。此種鳥類被稱呼為「夜鷹」,全名為「臺灣夜鷹」(Savanna Nightjar),二名法學名為caprimulgus affinis)。臺灣夜鷹在1月至7月為繁殖季節,公鷹於入夜後便開始活動、啼叫求偶。
 

 

為何夜鷹會遷徙至都市生活?

 

野生的臺灣夜鷹何以會出現在都市,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野生鳥類遷徙呢?我們先從生態學的一個概念「棲位」談起。

 

「棲位」,是「生態棲位」的簡稱,英文為ecological niche,這個概念由格林尼爾(Joseph Grinnell,1877-1939)這位生物學家於1917首先提出。「Niche」法文原義為「巢」,而生態學中的「棲位」從這個概念出發,描述的是某一種生物根據其習性、數量、天敵、棲息的地理環境等因素,在特定的資源與競爭者的分布之下的互動情形。

 

臺灣夜鷹主要棲息在草原、裸露地以及溪床,繁殖地點會選擇具有礫石的溪床或是沙地築巢下蛋。如果環境發生改變,比如說河床因為人為整治河道導致原本的植被消失,因失去自然環境的庇護,將不利於牠們棲息乃至築巢下蛋。如此的改變,使得夜鷹在這個環境的棲位發生變化,牠們會被迫另尋他處作為生活地點。

 

離開原本的環境,是為了尋找新的築巢地點。牠們在都市附近可覓得充足的食物,同時也不具有其他威脅臺灣夜鷹生存的客觀條件下,和他們體毛顏色相近的住家屋頂,只要無人造訪,臺灣夜鷹便會選擇該處築巢,自然就會在附近求偶準備成家。

 

由於夜鷹是非常敏感的生物,民眾若再度使用原本閒置的屋頂,夜鷹發現該地不適合棲息築巢,則夜鷹就會離開該處。於是也不會於附近鳴叫求偶,干擾民眾入眠了。

 
夜鷹的外表也許不起眼,但是叫聲卻讓人印象深刻。(圖/Ravi naidu wildlife,Wikipedia,CC BY-SA 4.0)夜鷹的外表也許不起眼,但是叫聲卻讓人印象深刻。(圖/Ravi naidu wildlife,Wikipedia,CC BY-SA 4.0)
 
許多因素決定某種生物於其生活環境的棲位,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如地形、高度、緯度、氣溫、濕度、日照等,還有食物來源、天敵、外來物種、病原體等許多因素。而臺灣夜鷹之所以會開始遷徙到都市生活,主要是因為自然棲息地被破壞。而可以棲息築巢的地點減少,讓牠們逐漸於都市中越來越容易被「聽見」牠們每一年於求偶期間在夜晚發出的啼叫聲。
 

從夜鷹的都市化,思考人類與生態的緊密連結

 

其實臺灣夜鷹已經不只一次出現在媒體上,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去了解近年來臺灣夜鷹何以出現在都市而非自然環境的現象。也就是臺灣夜鷹族群的「都市化」。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思考其他與人相關的生態鏈結:原本臺灣夜鷹棲息於臺灣的哪些地方?又這些棲息地發生了什麼事情?哪些因素導致牠們的「棲位」改變,開始前往了有人居住的都市?而這些改變不僅直接影響臺灣夜鷹的生活,又間接地影響了人類的作息。

 

如果要避免臺灣夜鷹在屋頂築巢,以免求偶啼叫而擾人清夢,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方法,集合大眾來關心如何讓自然環境回到臺灣夜鷹可以生活的狀態,並且付諸行動,讓臺灣夜鷹可以回到自然環境中生活。

資料來源
  • 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
  • 原標題:擾人清夢的「追~追~追~」:從台灣夜鷹遷徒都市化看「棲位」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