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伊斯蘭文化:各有風情的埃及舞蹈

106/09/04 瀏覽次數 3391

埃及的文化相當豐富,透過音樂、舞蹈等藝術的表現,可以了解與感受當地人的真實生活。

 

中東每個國家各有不同的民俗舞蹈,每種舞蹈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的著重於腳的快速踢踏,有的著重於肩膀的擺動,有的著重於身體的律動與頭髮的甩動,服裝也是各有特色。本文以埃及為主,介紹東方舞(Raqs Sharqi)、大眾歌舞(Sha’abi)、薩伊迪民俗舞(Sa’idi)、努比亞民族舞(Nubia)、蘇非旋轉(Sufi Whirling)的歷史、舞蹈與服裝特色、音樂等。

 

東方舞

 

Raqs Sharqi最常見的譯名是肚皮舞,但這不是最適當的。肚皮舞一詞來自於英文的belly dance(以肚皮抖動的舞蹈),更早來自於法文danse du ventre。其實,Raqs Sharqi阿拉伯文的字面意思是東方舞,用以區隔歐洲的舞蹈。

 

東方舞的起源眾說紛紜,近代最早出現是1876年在費城的百年展覽,到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獲得極大的關注。當時大家對東方舞不了解,只是把它當作風情萬種的異國舞蹈,並且跟情色劃上等號,只記得舞者扭腰擺臀,卻看不見背後的文化。

 

在埃及,東方舞是一種民間舞蹈,一般民眾不管男女老少在平時的慶祝活動中,如婚禮、派對,都會跳這樣的舞。大家穿著普通服飾共舞,跟一般人認為它屬於女性舞蹈的印象落差很大。而在表演場合,東方舞者則穿著bedlah兩件式演出服,有上衣、胸罩、裙子與褲子,表面縫上亮片、錢幣、串珠、水鑽等,進行專業演出。

 

東方舞可說是20世紀中期透過埃及電影黃金年代的帶領而蓬勃發展起來的,後來受到西方影響,也開始結合芭蕾舞與拉丁舞元素,演出逐漸多元化。近期的發展更是多元,如美國創出自己的一種風格「美式部落風肚皮舞」,結合了中東民俗舞元素,並加入了即興創作,以團舞為主,而東方舞則常以獨舞來呈現。

 

演出的需求帶動了舞蹈的多元變化,現今可以看到結合爵士、佛朗明哥、中國民族、嘻哈、印度舞等不同舞蹈的元素,讓東方舞有不同的面貌。道具也是琳瑯滿目,有指拔、紗巾、手杖、金翅、飄扇、燭台、水瓶、彎刀等,增添許多視覺上的效果與娛樂性。服裝上也有很多不同材質與設計,裙子有窄裙、蓬裙、魚尾裙等,材質可運用紗、真絲、雷射布、沙典等,在外觀也加上羽毛、折花、刺繡等,讓東方舞者在詮釋不同曲風時,有不同的表演效果。

 

雖然世界各地東方舞的發展朝向了藝術化,但伴隨的印象卻很難改變,仍有不少人對東方舞有著異樣的眼光。即使是埃及人,也普遍不認為當一位東方舞者是一種好的工作,但在強調埃及文化時,仍會在宣傳影片或文化活動中加上東方舞。

 

大眾歌舞

 

Sha’abi字面上的意思是大眾、民俗的,可以用來形容一種音樂風格,也可用來描述一種階級生活。大眾歌舞音樂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流行於勞工階層,特別是音樂歌詞簡單直接,談生活瑣事、煩惱或批判政治,有別於一般談情說愛的流行歌曲。現在又發展出Mahrajanat風格,結合電子、雷鬼、饒舌等,起源於開羅的貧民區。

 

大眾歌舞又有「埃及街舞」之稱,因為大家常會在大街小巷中看到這樣的舞蹈,除了歌詞直接外,舞蹈動作也不內斂,表達出街頭的生猛感。平時跳大眾歌舞時並非表演場合,而是婚禮、家庭派對等,因此都是穿一般服裝,如牛仔褲、T恤、內搭褲、襯衫等。不過,埃及人喜歡較貼身的服裝,一方面是文化習慣,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使跳舞時的動作比較能看得清楚。

 

薩伊迪民俗舞

 

Sa’idi一詞源自薩伊迪地區,也就是上埃及,地理位置屬於埃及南部。薩伊迪民俗舞常稱為上埃及手杖舞,這類舞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跳舞時都會手持藤杖或竹子製成的棍子,一邊跳舞一邊揮著手杖,腳常常往上跳,像馬踏步一樣,因此也稱為馬舞。

 

薩伊迪民俗舞分成Raqs Tahtib與Raqs Assaya兩種表演型式。前者以男性為主,手持單棍或雙棍,舞蹈源自舊時男性之間的打鬥,也是力的展現。後者是舞者用手杖表達出不同的舞蹈方式,動作較輕鬆柔媚,演出時常見女舞者,加入臀部、腰部等技巧。

 

薩伊迪民俗舞在音樂上有很容易辨識的基本節奏,4…‑4拍Dum−Tak−Dum−Dum−Tak,且在歌曲中常會聽到一種類似嗩吶的樂器,叫做Mizmar。其服裝往往是素色大長袍,以深藍色最為常見,也有以大地色為主的埃及長袍,頭戴針織帽,並以白布纏繞。

 

努比亞民族舞

 

努比亞文化是埃及重要古文明發展元素,目前努比亞人普遍居住在南埃及與北蘇丹一帶。努比亞舞蹈在演出時,男舞者多半穿著白色傳統長袍,有時會加上顏色鮮豔的小背心;女舞者也是穿著長袍,但顏色以亮色系為主,長袍下緣多接一塊垂墜布,更可凸顯舞蹈特色。另外,也有舞者頭戴披掛式頭巾,頭巾前緣靠近額頭處有編織銅幣。

 

這種舞蹈有獨特的律動,身體的擺動方式有點像台灣原住民舞蹈,但傳達感覺偏向水的意象,應該與居住在尼羅河旁有關。舞蹈動作輕快活潑,常讓觀眾覺得愉悅,也凸顯努比亞人的樂觀。

 

蘇非旋轉

 

大家常叫的旋轉舞 ─ 蘇非旋轉其實不算是一種舞蹈,而是一種宗教儀式,透過詩歌朗誦、舞蹈、吟唱、演奏等,在精神層面與神有更進一步的連結。旋轉的意涵是模仿太陽系裡的行星繞著太陽運轉,太陽代表真主,行星則是信仰者。

 

蘇非旋轉常見於土耳其與埃及兩個國家。土耳其是以傳統的方式呈現,執行人員頭戴駝色高帽,身穿白色連身長袍,外加白色長夾克,腰間繫上寬布腰帶,在旋轉前還會套上黑色大斗篷,脫去時象徵重生。

 

蘇非旋轉在埃及的發展很不同,轉變成娛樂性的舞蹈。埃及以觀光為主要經濟來源,每年遊客上千萬。因此,蘇非旋轉的裙子從一層變成兩層,外層可往上拉,上下同時旋轉時如漏斗狀。從空手到道具多變,常見有Daf手鼓、旗子等。使用的手鼓並非真的拿來打的,而是旋轉時的道具。隨著科技發達,在裙子的外層也增加了LED燈,通常在演出中後段現場轉成昏暗,表演者的圓裙閃著燈,非常光彩奪目。演出的地點或場合不像土耳其有顧忌,常可見於郵輪、渡假村、婚禮、飯店、文化活動等,非常普及。

 

舞蹈大師瑪赫穆德.李達是首位把埃及民俗舞帶向劇場舞台之路的關鍵人物。他率隊到各個城市采風,擷取民俗舞與音樂的精髓,並融入西方的編排元素使它舞台化,表現出埃及各地的民俗風情。至今仍影響許多舞者,以他的舞蹈當範本教授後來的舞者。

 

埃及的文化相當豐富,並非只有媒體上所認識的危險模樣,或只有駱駝、金字塔等才是埃及的代表。其他中東國家也是一樣,不管音樂、舞蹈等藝術都相當興盛。透過舞蹈從不同的角度,可以了解及感受當地人的真實生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