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鑑往知來 地震預測新利器

102/07/18 瀏覽次數 11478
2013年6月初,南投發生芮氏規模6.3強震,不禁讓人想到1999年921大地震、2004年南亞強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慘痛災情。地震總是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帶走數以千計的寶貴生命,多年來人們不斷問同一個問題:地震有可能預測嗎?
 
地質學家一直無法成功預測地震。所謂「成功」的預測,必須同時包含精確的時間、地點以及規模大小,但是大地震成因的複雜性,讓地質學家屢次挫敗,也讓許多國家與學者已經放棄對於預測地震的研究。
 
儘管任務如此艱鉅,仍然有許多人繼續與地震戰鬥。就在2013年6月中旬,全球地震模式基金會(The Global Earthquake Model Foundation,)公布了1套前所未有的全球地震資料平台核心部分。這個地震風險平台蒐集了過去1千年來千萬筆地震資料,將能大幅度重塑預測地震的研究領域。
 
「為了提升預測地震的研究,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基金會共同創立者之一史坦博士(Ross Stein)說,該基金會自2009年起便開始著力於建構全球的地震風險平台,從歷史文獻中抽絲剝繭,重新定位震央位置以及地震規模,最久回溯到公元1000年的地震史料,並將這些古地震資料統一格式,同時亦將過去100年內多達兩萬筆的地震觀測紀錄重新計算。
 
此外,為了掌握地震的主要成因,另外一批科學家分析了全球7萬個板塊運動測站,推導出兩萬筆不同的板塊運動速率。GEM希望最後的成果包含地震發生機率以及地震風險。地震發生機率表示一地未來50年內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地震風險即地震發生時造成的損害規模。
 
不過,即便科學家的工具箱裡多了這個利器,也無法克服地震高不確定性的本質。GEM將我們所能做的事做到了最好,不過它是否能讓我們充分了解地震的特性?史坦博士說:「我承認人類在面對複雜的地球運動時必須保持謙遜,而我們要做的事情,便是讓大眾更加了解現在我們到底知道了什麼,以及還不知道什麼。」(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