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Just Do It 朱唯勤捲起袖子「做」學問

102/09/12 瀏覽次數 14863
 科技始於人性,每項科技的背後,都有幾位人物、幾段研發的故事,而這些人物、故事所積累出來的成果,就是現代便利的生活。譬如,當代人熟悉的門禁系統、電子收費系統、病人辨識系統、電子病歷……其背後的關鍵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是由許多科學家共同成就,而其在醫療上的應用,則有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朱唯勤教授竭力其中。「在電機、電子這個領域,最有趣的就是把一個不會動的東西,弄到會動、可用。」朱老師簡單陳述研發的過程,附加說了一個不簡單的人生哲學:「Just do it!不做,你永遠不知道會怎樣!」
     
 不忘玩樂的學習   
 
 朱老師是外省第2代,大學以前的生活是在高雄度過。「父母隨軍來台,在沒田產也沒動產的情況下,他們知道『讀書』是讓孩子能夠自力更生的唯一途徑。」儘管朱老師考進第一志願高雄中學,卻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孩子。他笑說:「我的功課不是頂尖,該玩的,都有玩到,譬如和一群死黨打撞球、看電影、在外面野。尤其當時很迷打彈子,常背著父母偷偷去玩。不過,這群死黨現在都滿有成就的。」
 
然而,上了大學,朱老師開始意識到要好好念書這件事。「偶爾會想大學畢業後要幹嘛,出國念頭也慢慢浮現。所以和高中時期比起來,相對是比較用功的。但我本性就是外向、喜歡跑跑玩玩的人,當然也不會錯過周末的登山、郊遊、同學聚餐等活動。而且我從大一開始打網球,後來也迷上這個運動,大三、大四甚至成為網球校隊。直到今天,只要有空,就會和學生打球。也因為打網球,我和幾位大學時期的摯友維持了一輩子情誼。」
 
 服完兵役後,朱老師如願申請到美國的大學,在日本轉機時,認識了現在的太太。「人生真的很玄妙,如果我不是搭那班飛機,如果我們到美國後,沒再遇到彼此,一切將會如何呢?」朱老師感性地說:「念研究所期間,太太是我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原來,剛到美國的朱老師,因為突然少了許多朋友在身邊,不太適應,感到非常孤單。此外,在攻讀博士期間,也常面臨了學習上的困境。這一切,朱老師很慶幸有太太陪他走過。
  
 邁向獨立學習  

美國求學階段,是朱老師邁向獨立學習的重要轉折點。「美國人很獨立,會重視自己的權益,這也反映在功課上。譬如找論文題目,美國學生很積極,早早就和指導教授一起定好目標,並主動和老師做細節的討論。反觀華人學生,大多是聽從老師的指示,老師說做什麼題目就悶頭去做。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適不適合,或自己在這個題目上能否有好的發揮。」朱老師不諱言自己一開始的學習也比較被動,而這種態度卻讓他在攻讀博士的最後階段吃了不少苦頭。
 
「博士最後一年如火如荼做論文時,我的指導教授因個人生涯規劃,突然決定返回韓國,留我獨自面對論文。當時,我不確定自己能否獨立完成,整個人非常消沈,差點就要放棄。在太太的鼓勵下,我撐了3、4個月,有一天突然發現,好像有點成果了,進而意識到,獨立作業,其實沒這麼可怕,就是做吧!」那年,朱老師體認到,唯有去做,才能改變現狀。日後,待朱老師成為指導教授,也深刻體認到「老師」這個角色的意義。
 
「以前做學生時,覺得凡事應先諮詢老師的意見。但是,當我自己成為老師後,發現未必得如此。因為老師同時面對很多學生,他對學生自身狀況的掌握,絕對沒有學生自己清楚。老師能做的是,以他的經驗、能力和智慧,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朱老師說,學生得先有自己的想法,或有點成果,再去找老師討論,老師便能很快地分辨這個結果是好的、還是有問題的,進而提供意見。若學生期待老師主動說出結果或答案,這個期望勢必會落空。因此,學生及早養成獨立學習的觀念和態度是很重要的。
 
 開創性的思維與勇氣  
 
有了獨立學習的觀念和態度,朱老師回到臺灣,進入陽明大學醫工所,展開獨立的教學和研發工作。「因為剛回來就進入了醫工所,順理成章去醫院找臨床醫師,跟他們談,希望和臨床問題結合,做出些什麼。」多年來,朱老師與其研究團隊成績斐然,做出不少對人類很有貢獻的研究成果,包括可見光髓內釘螺孔定位裝置、加馬刀放射手術、磁振造影劑量量測技術、無線射頻辨識生醫應用等等。朱老師說:「每項研究,都是為了解決一個臨床或生活上的問題。譬如我們最近做的『自走車』,其問題就是:獨居老人在家中出事時,如何及時發現?」
 
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待解問題,唯有細膩地去觀察生活,才能發現問題,而下一步,就是去找解決的方法。朱老師說:「有些人會說,做這個東西,要怎麼開始啊?我會說:『你仔細想過後,就捲起袖子做吧!』但是別先想做了會不會有結果,或是做了會有什麼問題。做了,就會知道可不可以做?有什麼問題?如何處理它?最後當然才能做出結果。」他笑說:「譬如在研發『可見光髓內釘螺孔定位裝置』時,我的第1個動作就是去買隻豬腳、買個燈泡回來做實驗!」
 
最後,朱老師說,很多「發現」或「發明」,在當下或許不見實用性,卻可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時,被一群人質問:『這能幹嘛呢?』當時,法拉第說:『我不知道這能幹嘛。但若你指著剛出生的嬰兒問這小孩將來能做什麼,不是很奇怪嗎?誰知道這嬰兒將來能做什麼,但你不能因此就懷疑這孩子沒價值!』我們不能因為不知道一個東西能做什麼,就覺得這東西沒價值。」朱老師說,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電磁感應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是法拉第當初自己都沒想到的。想來人生唯有擁抱開創性的思維與勇氣,Just do it,才能衍生出很多令人無法預期的蝴蝶效應!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