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宇宙航行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Kostantin E. Tsiolkovsky)寫了一篇很長的論文論述「依靠火箭的動力作宇宙航行」,導出火箭理論中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他曾說過「在最初階段,應當建造一個人造的地球衛星」,以及「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要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征服太陽系」。這些相當正確的論述在1903年正式發表,不過,齊奧爾科夫斯基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階段,因為他沒有經費進行實驗。
他無法完成的夢想,在1926年由美國的高達德(Robert H. Goddard)實踐了,他製造出人類第一枚液態燃料火箭。高達德的火箭第一次試飛並沒有萬人空巷的排場,現場只有一名觀眾,也就是他的太太,但他仍寫下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的紀錄,全程2.5秒,飛了56公尺,時速103公里。而在歐洲大陸上,德國的科學家奧伯特(Hermann Oberth)雖然在理論上不及齊奧爾科夫斯基,製作上落後高達德,但是他既能使火箭的理論變得更完善,又參加了V-2火箭的研製,因此後人公認他與齊奧爾科夫斯基、高達德是現代航天學的奠基者。
這史上的第一個人造衛星是由科羅涅夫(Sergei P. Kordev, 1907-1961)所設計的,整個衛星結構大致呈球狀,重83.6公斤,外徑58公分,殼體是由鋁合金製成,兩個半球殼依靠橡膠件保證密封接合。球殼上有4根鞭狀天線,一對天線長240公分,另一對長290公分。它的軌道離地面最近215公里,最遠947公里,每96.2分鐘繞行一圈,它在太空共存在了92天,繞行地球1,400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