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當「氣候」具有「價值」,企業活動新秩序

112/03/16 瀏覽次數 1719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要解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問題,企業界的投入必不可少。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表示:「要有人、有資金、有技術,那企業界是掌握最多資源的。」然而過去多為柔性的鼓勵,即便不夠嚴肅看待氣候變遷議題,對企業來說影響也不大。

近幾年則有了轉變,歐盟在2021年提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從2023年起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對出口至歐盟的高碳排商品收取「碳關稅」。由於氣候變遷持續惡化至此,與氣候相關的剛性要求紛紛出現,跨國大型企業也開始針對淨零碳排做出宣言。企業得遵守新的遊戲規則、重新定義品牌價值。

 

國外科技巨擘的宣言:碳排淨零

科技巨擘蘋果(Apple)公司宣布,要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若能成功實現,則蘋果公司的營運、產品製造、使用等任何活動的碳排放總和將變為零。依照蘋果2020年在《環境進度報告》所揭露,蘋果的碳排放有71%都來自於產品製造端。為了實現碳中和,蘋果勢必會開始調整合作的供應商,優先選擇那些低碳排,或有明確淨零目標的公司。

蘋果不是唯一一間有著明確淨零宣言的科技巨擘:亞馬遜(Amazon)則在2040年實現淨零碳排;谷歌(Google)宣布要在2030年完全使用再生能源進行營運;臉書(Meta)則宣布要在2030年讓整個供應鏈都達到碳排淨零;網飛(Netflix)則宣布要在今年(2022年)年底達到淨零碳排;微軟(Microsoft)更進一步要在2030年實現「負碳排」。

 

國內產業的規範:氣候財務揭露,溫室氣體盤查

國際大公司紛紛拋出明確的碳排淨零宣言,一方面善盡企業責任,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一間企業如何看待氣候議題,也是其價值所在。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為此成立了「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工作小組,目的就是提出一個框架,讓人們得以用一致且完善的眼光去評估企業這方面的表現。金管會在2020年公布的《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中,要求臺灣企業在編寫永續報告書時,必須按照TCFD的建議,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資訊,且在2023年起編製申報2022年永續報告書(CSR)適用。

更進一步,金管會在今年(2022)發布了《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國內上市櫃公司必須要揭露與合併財報組織邊界一致的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整個時程依照資本額及產業類別接力進行。最先開始的是資本額100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以及高碳排的鋼鐵、水泥業,從2023年開始盤查,2025年完成。接著2025年至2026年輪到資本額50億至100億的上市櫃公司;最後2026年到2027年輪到資本額50億以下的上市櫃公司。換句話說,自2027年開始,所有的上市櫃公司都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面臨氣候變遷下的轉型,企業如何應對?

雖然臺灣企業永續的經營理念已發展多年,但由於缺乏剛性要求,整體而言發展較慢。黃正忠董事總經理表示:「如果不做都還可活,那就不會有人要做。」這幾年來國內外出現的剛性要求,讓尚未有所規劃的企業被迫必須開始著手轉型,而投注已久的企業則可證明了自己的遠見。因應氣候變遷,除了追求自身淨零碳排以外,企業也必須考量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風險。黃正忠總經理表示:「不可預期,卻會大肆衝擊,那就代表這樣的不確定性,跟背後帶來的大動盪。」

為了因應國際間的永續發展潮流,企業們紛紛設立「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甚至建立「永續辦公室」。企業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顧問團隊,來規劃氣候變遷所需要的轉型。「我們在發展與貢獻的是『未來的會計』」黃正忠董事總經理表示「因為這個世界『不永續』(所帶來的)的挑戰,我們重新定位我們的核心服務,讓更多的企業看懂這個訊號,更協助企業達成他們的永續目標!」

 

客製化氣象服務

要評估氣候風險,也可以尋求民營氣象公司的專業。中央氣象局能提供最通用的資料,但可能無法滿足企業經營的需求。而民營氣象公司則能提供客製化的氣象服務。舉例而言,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產業高度依賴天候狀況:建造前需要評估場域的氣候,建造時則需要氣象預測來規劃工期。建造完若能針對該場域有精密的氣象預測,也有助於後續運作。

民營商用氣象服務在國外先進國家其實相當蓬勃發展,而臺灣相對少得多,第一家民營氣象公司是2003年所設立的「天氣風險管理」。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也曾以「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的民間身分,參加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第十八屆大會,擔任觀察員。

雖然民營氣象公司主要的貿易對象多半是其他公司(B2B),但政府其實也是服務對象(B2G)。舉例來說,地方政府在評估自然災害風險時,有時候也需要更細緻化、更地域性的氣象服務。畢竟有多方意見提供參考,能讓決策更加全面、完善。雖然科學界針對氣候變遷有許多研究,但產業界能商業化更多技術。彭啟明總經理表示,「從Science(科學),到Technology(科技),再到Business(商業),可以到各行各業,甚至可以國際化輸出,這個就需要靠產業界來推動!」

彭啟明總經理同時也是「台灣氣候聯盟」 (Taiwan Climate Partnership, TCP)的秘書長,台灣氣候聯盟是由台達電、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聯合科技及華碩電腦等8間臺灣大型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公司共同成立。大型資通公司除了本身對永續、減碳的承諾以外,更要運用影響力,帶領臺灣近4,000多間相關供應鏈廠商一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與國際接軌。彭啟明總經理更在2021年聯合國第26屆氣候大會(COP26)所舉辦的論壇中介紹了「台灣氣候聯盟」,宣示了臺灣的產業減碳的決心,執行面向包含:督促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開發綠能技術、發展永續的供應鏈、最後以半導體與資通產業的角度給予政府氣候、永續等議題的政策建議。聯盟也與經濟部工業局合作,在2022智慧城市展中,展現淨零、智慧城市等相關技術。

氣候變遷的議題已經討論了幾十年,至今全球暖化的狀況仍未見好轉,甚至加速惡化。黃正忠董事總經理表示,「最終還是要靠大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產業,一起來推進。」有了各行各業,在各自的崗位,負起各自的責任,這個課題才真的能做到專業分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共同面對人類親手造成的危機。

 

(客座總編輯|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許晃雄教授;研究顧問團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陳永明組長、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周桂田教授、國泰金控 程淑芬投資長、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林子倫教授;責任編輯|梁孟娟、趙守予)

 

資料來源

本文轉載自科技魅癮 NO.6 特別企劃|不可輕忽的氣候問題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