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子非魚焉知魚樂?從動物到人類的社會學習與認知功能淺談心智運作

103/06/11 瀏覽次數 2992
《莊子‧秋水篇》中描述,有一天莊子與惠子經過一座橋,莊子看到小魚悠游,說牠們看起來十分從容快樂。惠子回答:「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再次反駁:「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於是開始一連串的辯論。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究竟魚有沒有快樂的情緒?人類又要如何感知呢?臺大心理系賴文崧教授就由此出發,探究動物的心智功能。

賴文崧教授說,他從小就對「人和動物到底有什麼不同」很感興趣。有人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也有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從生理條件來看,人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其他動物,身手不如羚羊迅捷、嗅覺也不如老鼠靈敏。不過,為什麼今天是我們到動物園去看動物,而非動物來餵我們吃飯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人具備相對複雜的心智運作。

英文「mind」指心智或心靈,包含意識、思考、推理、知覺、學習與記憶等等複雜的面向。人類透過許多方式來得知別人心理在想什麼,除了語言之外,觀察他人的行為與表現,也是有力的判斷依據。例如,從梵谷〈星夜〉一畫呈現強烈的筆觸和色彩對比,人們得以猜測他的情緒狀態,想像畫家所見的夜晚與我們大不相同。

然而,動物無法經由語言或創作表達自我,我們該如何得知動物擁有哪些心智能力?事實上,透過動物表現在外的行為、或訓練動物作出某些行為,人類也能間接得知牠們在想些什麼。

科學家透過種種實驗方法,測試動物所擁有的認知功能。例如,京都大學Matsuzawa教授曾做一個實驗,當黑猩猩依照螢幕顯現的數字順序按螢幕按鍵,就可以得到食物,結果發現黑猩猩能達到高度的準確率。甚至,數字瞬間出現後,黑猩猩仍能記得數字的順序,快速按下記憶中的數字位置。

北美洲有一種鳥類,每年在夏秋季節,會把食物埋藏在地下,儲備冬天的存糧。驚人的是,每隻鳥可以埋藏超過三萬個位置,即便在冬天來臨,大雪覆蓋之後,仍能從完全改變的地貌辨認出自己埋藏的地點。因此,我們可以判斷某些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與記憶力,強項的認知功能更可能超越人類。

那麼,動物是否也擁有情緒呢?研究發現,動物和人類面臨危險時,大腦中的「杏仁核」都會有所反應,即便只是讓動物看恐懼或害怕的圖片,都能造成相同的反應。另一方面,動物也會表現出某些愛好。研究顯示腦中傳導物質「多巴胺」與快樂情緒相關,科學家曾設計實驗裝置,在大鼠壓桿時刺激多巴胺迴路,結果大鼠不斷主動壓桿,顯見多巴胺分泌時,所產生的是正向感受。

更有趣的是,動物也有「不打不相識」的情形!賴文崧教授的研究發現,倉鼠具有個體辨識的能力,兩隻打鬥過的倉鼠下回再相見,上次的輸家會馬上逃跑。由此可見,動物也經由社會互動產生學習與記憶,在經驗累積中幫助自己適應環境,增進生存的機會。

其他許多研究同樣顯示,不少動物懂得使用工具,部分動物如鸚鵡、黑猩猩,更能學習簡單的語言或符號,與人類進行溝通。仍有許多心智功能因動物種類而異,譬如,草原上的鹿在同伴遭到射殺時,仍泰然自若,在同伴的屍體旁吃草,顯示牠們並無「死亡」的概念。不過,曾有動物學家發現,象群季節性地前往親友逝世的地點,撫觸所識大象的骨骸,似乎大象具有「死亡感」,並發展出相應的行為。

綜上所述,心智運作非人類所獨有,動物具有某種程度的認知功能,且與人類有某些演化上的共通性。話說回來,人類擁有欣賞夜色的閒情逸致、懷抱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能在藝術領域發揮創造力、追求生命的靈性層面……,這些特性目前未曾在動物身上發現,也展現了人類心智的奧妙。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