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災難救援「網」前衝(三):災害於社群媒體快速傳播的現象
103/04/09
瀏覽次數
9644
劉子綾
|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
台灣位於一個地震活躍區塊地震發生次數頻繁,除了廣為人知的921集集大地震,在近幾年間也發生了幾次造成數人傷亡的地震。而國際間也發生過重大的地震災害,如日本2011年發生的311大地震,為東北地區帶來毀滅性的破壞。知名社群網站公布2011年分享次數最多的報導,其中311地震於《紐約時報》的衛星圖報導,在該網站分享高達56萬人次,為被網友分享及轉貼次數最高的文章。災情訊息得以快速的傳播,不只是由於網際網路的便利,也因為社群媒體或通訊軟體的傳播,使得訊息在短時間內傳遍全世界。
另外,社群網站中偶爾會有「洗版」的現象,網友們在短時間發送大量類似或重複的內容。在台灣常見的洗版現象就是地震文,許多網友遇到地震時,第一時間常會到社群媒體來傳遞災害訊息。而在美國有研究指出,當災害發生時僅有五分之一的人選擇使用緊急APP,而那些受災害影響的人有76%的人使用社群媒體來連繫家人及朋友,37%的人使用社群媒體來尋找庇護和物資,24%的人使用社群媒體向親人報平安,最後則是有18%的人從臉書上獲得緊急資訊,;許多人在災害發生後,到社群媒體上尋求協助,不再像過去只能靠電話聯絡。
社群媒體在災難發生之後扮演了許多重要的角色,(一)災害的資訊傳播:社群媒體不再像傳統的新聞媒體僅能單向傳播,而是能夠過社會大眾一傳十、十傳百的擴散,達到最快速的資訊傳播,不僅能達到預警的效果,也能在災後傳達各種災情資訊。(二)校準災害資訊:過去皆透過專家或新聞媒體發佈災害資訊,但是時空距離難免造成災害資訊的落差;藉由社群媒體,可以讓災害發生的當地人士傳達出更正確的資訊。(三)快速號召救援團隊:災害發生後,可透過社群媒體快速的將災害資訊傳送到各個非營利組織,並迅速備齊物資前往救援,甚至是透過社群媒體號召募款活動,在短時間內獲得社會大眾的響應。
台灣知名的科技公司開發出災害應變資訊平台,使用者可以透過PC或是行動裝置接收災害資訊,或傳遞第一手的災害資訊。而在國外也有程式設計師,結合自由軟體平台與地震偵測器設備,開發出可自動傳遞資訊的系統,當地震來時系統會自動發送訊息到社群網站上。
社群媒體在災害的資訊傳播中,逐漸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讓災情以快速的方式散播出去,甚至是達到病毒式的感染效果,使社會大眾得以即時接收資訊,達到即刻的救援行動,來降低災害帶來的衝擊。(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2月)
責任編輯:
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社群(16)
地震(13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