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活成一部勵志片

107/06/22 瀏覽次數 7173

「優秀運動員」和「學者」這兩種身份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台灣師範大學洪聰敏研究講座教授身上卻有了完美的融合。甫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同時也在今年當選了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院士的他,出生於南投貧困農家,小四就開始學打桌球,十七歲時當選為國手,一路過關斬將,獲獎無數。豈料在二十五歲從球場退休後隔年,竟然發現自己患有地中海型貧血,這樣的他,是如何通過層層考驗、成就風光的選手生涯?而年輕時都在打球、無法念書的他,又是如何成為一位研究型學者呢?

 

刺激潛能  

 

「當初被選進桌球隊其實有點無奈。」洪聰敏說因為家裡窮到買不起球拍,最終被老師說服,跑去買了一把十二元的球拍。第一次練球,老師試用球拍後,說他買的不行,要跟其他同學一樣買一把二十元的老人牌球拍。年幼的洪聰敏不知如何是好,哭著回家,後來還是媽媽偷偷塞錢給他,才有了第一把堪用的球拍。用這把二十元的球拍,他一路打到中部冠軍,小五那年甚至前進台北的國語日報杯,打敗許多小六生,挺進到第八強。

 

然而,在比賽中,洪聰敏發現許多選手的攻擊球竟然會旋轉,原來他們用的是日本製的球拍,抽球時可以讓球旋轉,而他的老人牌球拍卻只能殺球,無法抽球。賽後,老師說大家必須改用日本球拍才有機會獲勝。但是,一把日本球拍要價兩百多,誰買得起?後來,他們靈機一動,決定只買日本膠皮,一百多塊,再自行黏貼在台灣木板上。就這樣,隔年,洪聰敏帶著這個拼裝球拍,重返國語日報杯,拿下了全國冠軍。

 

升國中後,洪聰敏繼續打桌球,並於國三那年加入政府在左營成立的國家優秀青少年運動選手訓練中心,接受國家的栽培。「從那時起,我就不需要花家裡的錢了。」之後,他又加入榮民工程處的桌球隊,每月有一千五百元的營養費,得以專心打球,並於十七歲成為國手,後來保送輔仁大學體育系,經常出國比賽,直到以現役國手的身份考上師大研究所、從球場退休時才赫然發現自己竟患有地中海型貧血,這解開了他長久以來的疑惑:為什麼以前體能訓練跟比賽時,自己都會覺得比別人累?

 

「地中海型貧血的人,血液的攜氧能力比較差,因此不適合從事耐力型的運動。」洪聰敏說,在國手生涯中,自己經歷了許多艱辛的訓練,吃了很多無法言喻的苦。「以前只要跑步或打球太久,都會比別人累很多,當時一直不明白是為什麼。」在不知道自己有地中海型貧血的情況下,他經由不斷地訓練,最終能在二十分鐘內跑完五千公尺,「這表示人的身體有很高的潛能與可塑性,只要給身體機會,循序漸進給予適當的刺激,身體就會慢慢適應,達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成為有用的人

 

洪聰敏當年以現役國手身份考上了台師大體育研究所,創下了先例。而一個優秀的運動員,怎會有考研究所的想法?「這跟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從小家裡就不是很安定,有一些問題,我身為長子,很希望能做些什麼,卻因年紀太小,無能為力。長大後,我變成很雞婆的人,總希望自己能對別人有幫助,到哪都想讓自己變成有用的人。」他坦言大學畢業時其實有機會到榮民工程處當公務人員,但思及自己並不是學工程的,無法作出實質的貢獻。加上當時認識了現在的太太,對方家長認為他出身貧困又只是體育背景,不放心把女兒交給他,因此產生了力爭上游的決心。

 

「以前考研究所的門很窄,畢業後出路卻很寬。」洪聰敏因為兼具了術科與學科的能力,故畢業時即有很多學校向他招手,包括台大、政大等。他卻選了一個小型的學校: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原因是:他想為台灣桌球扎下深厚的基礎。「在世界各地比賽時,我發現台灣選手都很有競爭力,卻因為基礎打得不夠深,而無法在國際比賽拿到好成績。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是小學老師的培養機構,我去那裡任職,可以培養一群小學老師當桌球教練,待他們分發到各小學後,就能進一步去訓練小學的桌球隊了。」

 

就讀研究所期間,洪聰敏自認不會繼續在桌球領域往上爬了,所以決定淡出,另覓舞台。「當時萌生了出國深造的想法,所以自動自發去圖書館把運動心理學相關的國際期刊文章一一印出來,仔細地閱讀。」拿到碩士學位並工作幾年後,他束裝前往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運動心理哲學博士,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國、高中求學階段,我幾乎都在打球,沒有用心念過書。直到大四準備研究所考試才開始用功。再加上去馬里蘭時,本以為是要研究應用運動心理學,去到後才知道我的指導教授是認知神經科學的專長,我的背景知識根本就不足!」

 

為了鑽研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洪聰敏得修一些先備科目。但第一門「神經生理學」就讓他吃足了苦頭。「第一次考試,死K活K才得了五十幾分,連低標都沒過。」洩氣的他萌生了放棄的念頭,畢竟在台灣已有工作,回家就沒事了。「但出國前我剛打了一場全國混雙冠軍,還受訪上報,所有人都知道我要出國念博士了,這般鎩羽而歸實在沒面子。」於是他硬起頭皮向同學借來筆記,並投入大量時間惡補,終於克服困難,拿到了學分。

 

之後,他的學習與研究漸入佳境,還被指派去「美國陸軍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所」進行狙擊手的抗壓研究,進而發現到軍人的表現其實跟運動員很類似。「這經驗開拓了我的視野,意識到我所學的其實是performance。當初以為做運動研究只能幫助運動員而已,後來知道performance能運用到很多的對象,應用範圍擴大了,可以幫助的對象也就更多了。」最終,洪聰敏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指導教授甚至希望他能留在馬里蘭擔任助理教授,但思及台灣政府對他的栽培,他毅然的決定回台貢獻所學。

 

運動的啟發 

 

「運動員走到哪、活到哪。」洪聰敏不諱言「運動」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也從運動中領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桌球比賽是無法選擇對手的。無論遇到誰,都得及時找出贏的策略,應付變化的能力要很強,進而培養出隨遇而安的能力。其實對手就像環境,環境給我們什麼挑戰、我們就得克服它,務必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此外,運動競技場是個一翻兩瞪眼的地方,不是輸,就是贏。選手必然會在過程中不斷經歷挫敗,因此競技運動除了能培養堅持、毅力、專注、應變、抗壓等能力外,還教會人們該怎麼面對挫敗。」

 

從貧農之子到成為國手、教授,洪聰敏坦言這一路走來除了國家的栽培外,也受到很多朋友的幫忙,要感謝的人不勝枚舉。「其中大學的蔡同學對我影響很深,他大我七歲,就像大哥一樣,教導我很多事情。他知道我經常出國,就建議我去學英文。所以我從大一下學期就開始補英文,從沒間斷,到了大四,就能閱讀中國郵報了。此外,在他的影響下我也買了一套世界文學名著,開始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在做這些事時,我從沒想過要當教授,但這兩件事卻對我的研究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洪聰敏說,人的生命其實很短暫,只有短短的八、九十年,他只希望自己能做好手邊的事,漂亮的跑完手中這一棒,讓接棒的人能跑得更好、跑得更遠。「現代人很容易喪失動力、信心,我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希望。像我這樣患有地中海型貧血的人都能成為國手、中學沒唸書卻能成為教授,所以大家要相信人的能力是有無限的可能,不要限制自己太多,只要給自己一些時間,慢慢適應刺激的環境成功就會到來。只要給自己機會,就會發現人真的有無限的潛能。」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