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讓碳為我停留

104/10/30 瀏覽次數 3926
9月11號,工研院舉辦環境永續與創新商機論壇,邀請「藍色經濟」概念的創始人Gunter Pauli發表演說;並且邀請中鋼董事長鄒若齊、安全衛生技術中心董事長于樹偉等,和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及各領域專家與會。會中工研院綠能所發表的研究成果之一:跟台泥合作的捕獲二氧化碳技術,可望為減碳做出貢獻。請聽今天的科學三分鐘,主題是:讓碳為我停留。

Gunter Pauli教授在演說中,提到藍色經濟的特色是:對環境及人類健康友善,而且便宜。可是要怎麼做到呢?

一個重點是活用在地資源,透過創新方法,讓前一個製程的「廢料」變成下一個循環的「原料」,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形成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

由經濟部能源局推動,工研院與台泥合作開發的「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就是台灣深具潛力的「藍色經濟」方案之一。台灣蘊藏豐富的石灰石,而且已經有成熟的水泥工業,如果能利用相關技術來回收二氧化碳,可能對減碳帶來大尺度的貢獻。那麼,實際上該怎麼做呢?

石灰石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鈣,經過水泥製程的高溫煅燒,會產生兩個產物,一個是氧化鈣,就是俗稱的石灰,另一個就是二氧化碳。石灰可以用來製造水泥,但是二氧化碳氣體會跟其他氣體混合,排放到大氣中,無法回收。這也是水泥廠會成為「排碳大戶」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們讓這個化學反應倒過來,是不是利用石灰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呢?答案是肯定的。工研院的技術,就可以把來自電廠、水泥廠或其他工業排放的混合氣體,導入碳酸化爐中,在攝氏600度到650度的溫度下,讓氣體中的二氧化碳跟石灰反應,變成碳酸鈣,同時會放出熱能可回收再利用。

接著,這些碳酸鈣可以導入另外一座煅燒爐,在攝氏850度到900度的溫度下,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但這裡有一個關鍵,因為現在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濃度很高,所以就可以透過冷凝、壓縮的方式回收了!以工研院跟台泥合作的廠區為例,捕獲二氧化碳的效率甚至達到90%以上。

而且別忘了,碳酸鈣釋放出二氧化碳以後,又變回了石灰,可以循環使用,這就是「鈣迴路」這個名稱的由來。

國外也有人使用這個技術,但是成本比較高。因為理論上,石灰固然可以循環使用,來吸附二氧化碳,實際上做了大約10次循環之後,吸附能力就會大幅降低。結果這些失效的吸附劑就變成了廢料。怎麼辦呢?工研院的方法是跟水泥廠合作,因為這些廢料的成分其實就是碳酸鈣,而碳酸鈣正好可以回收,做為水泥的原料!

透過這個把廢料變成原料的「藍色經濟」模式,每公噸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可以降到26美元以下,比國際示範廠的最低成本每噸50美元,進步很多。當然,在水泥製程中,包括石灰石的開採等方面是否環保,都需要多加努力,但在降低排碳這一點,確實已經看到了一線曙光。

您也可以透過關鍵字「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

【本單元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製播】
2013-09-22 16:55:00播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