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恐懼的代價

102/12/31 瀏覽次數 11390
Song Sparrow(學名:Melospiza melodia)
 
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中指出,野生動物的族群數量能夠保持恆定,是因為牠們不斷受到飢荒、獵食、疾病的折磨。要是每個動物成年後都能順利生殖,要不了幾個世代,族群數量就會龐大到耗盡環境的資源。

田野生物學家早就證實了獵食動物是制約獵物族群數量的關鍵因子。但是,獵物也可能調整生殖行為因應環境壓力。例如在糧食缺乏的時候,鳥兒會減少產卵,以減少孵化的雛鳥數量,減輕養育負擔。那麼鳥兒是不是也能評估遭到獵食動物侵襲的風險,改變行為呢?例如改變棲境、提高警覺、改變覓食模式。這些行為上的變化,對於生殖成就的影響又是什麼?

加拿大的一個研究團隊針對這個問題以一種北美麻雀(俗名song sparrow;學名Melospiza melodia)做實驗,發現:因應獵食的代價可能高達生殖潛力的40%。

這種麻雀常見於矮樹叢、沼澤地,以及人類的郊外社區邊緣;在地面覓食昆蟲、種子;開放式鳥巢;一年至少生兩窩蛋;雛鳥至少有一半喪生於獵食動物之口。

研究人員到加拿大卑詩省海灣群島(Gulf Islands)上這種麻雀的自然棲息地做實驗。首先,他們小心地保護鳥巢,不讓獵食動物有機會侵襲。然後,在雌鳥產下第一顆卵的前幾週,開始向鳥巢方向播放不同動物的自然叫聲,有的是麻雀的天敵,如浣熊、烏鴉、鷹、貓頭鷹、燕八哥;有的是無害的動物,如海豹、雁、啄木鳥、潛水鳥、蜂鳥。在130天的繁殖期內,以相同的距離、音量、頻率,播4天、停4天、再播4天,周而復始。

結果,不斷受到天敵聲音騷擾的鳥巢,雌鳥產下的卵較少、孵化的少、雛鳥長大的也少。第一窩,卵的數量明顯減少;第二窩,雛鳥死亡率較高。總之,在那些鳥巢裡,順利成長的雛鳥少了40%。
Song Sparrow(學名:Melospiza melodia)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