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與糧食(五):用消費支持農業 以行動迎戰糧食危機

102/07/29 瀏覽次數 15299
新聞報導

迎戰糧食危機首要就是恢復農作,振興農業,如何改變全民的消費觀念,深化食農教育,以實際的消費行動支持在地農業最直接的力量,刻不容緩,尤其食品安全成為當前重要議題,在全球性的糧食生產鏈過長,反而增加安全風險,臺灣近年來對中國的糧食倚賴也逐年增加,中國境內的黑心食品與毒物污染事件時有所聞,支持「地產地銷」也是保障國人的飲食安全。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董時叡指出,「地產地銷」除了鼓勵農民生產,消費者也能買到最新鮮的農產品,不但活絡地方經濟,也減少食物里程,「這是解決農業問題最根本的方式。」

推動支持小農運動的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也說,「解決糧食危機必須要振興農業,消費行動才能支持農業生產,」政府採購可以率先示範,尤其是學校的營養午餐,「支持在地的稻米蔬菜,也是減少進口豌豆、玉米等食材。」

彰化縣溪洲鄉公所此刻正以具體行動支持本地農業,推動公部門的革命性改變。全鄉境內公立托兒所的營養午餐清一色使用在地食材,不僅讓溪州孩童安心享用鄰農生產的新鮮農產,也改變了政府採購的結構,替在地的農作物找到新的出路。

2010年,溪洲鄉公所改變營養午餐的招標方式,從行之有年的「最低價標」,改為評選食材來源與品質的「最有利標」,由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簡稱原促會),供應在地食材,號召三十多位農人共同參與。4年來,10間托兒所、每年275位學童營養午餐的3菜1湯,都可以吃到當地的新鮮果菜,包括溪洲鄉冠軍米「真珠米」、當地鮮豆腐,以及溪洲農民栽種的蔬果。

溪洲鄉公所主祕吳音寧表示,過去食材供應商得標價格約26元,卻充斥便宜的加工食品,如今以每名孩童每天35元的價格招標,招標價格提高,意義也不凡,「改變營養午餐的招標方式,對公部門是一大挑戰,但如此才能讓在地食材進入公部門。」

「農民習慣生產大宗蔬菜,要能供應托兒所少量多樣的蔬果,並不容易。」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慈慧協助改造溪州托兒所營養午餐,她點出了目前農人參與的困境。此外,家長的認同更是關鍵,原促會祕書長金惠雯也說,家長們希望孩子吃到更多元的食物,但地產地銷的成本也相對昂貴。「除非改變社會觀念,否則收入只能勉強打平。」

除了溪州鄉公所外,原促會2006年也在新竹縣推動改造營養午餐食材的計畫,境內五間偏鄉小學開始採用部落蔬菜;2013年3月,彰化縣二林鄉也跨越濁水溪到溪洲取經,然而,這股改變政府採購的力量依舊微弱。

「地產地銷受限於行之有年的標案方式,並非一蹴可幾,只能柔性鼓勵國人購買在地食材,」農委會農糧署長李蒼郎坦言,除了中小學營養午餐食用公糧米,地方政府也陸續規畫「每周有機日」,或是以「米籽條」取代麵條,提升糧食自給率。

臺灣的作法依舊過於消極,僅止於零星努力。缺乏整體的政策。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指出,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多年,訂定每年必須採購多少在地食材,讓學校、縣市政府有所依循,達到支持在地農業的目標。

近年來,台灣的民間也興起一股支持在地農業的消費力量,包括農民市集、社區協力農業與直接跟小農採購等消費新觀念,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長期組織消費者,支持在地農業,購買友善環境耕作的農產品。儘管民間的努力仍看不出普遍的成效,但改變消費觀念並非一朝一夕,這條漫長的路值得堅持走下去。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日本在進口農產品的衝擊下,耕地因都市化而減少,面臨糧食自給率下降,營養不均衡等問題。日本90年代推廣「地產地銷」,提倡自給自足、減少食物里程等概念,各地方政府亦積極推銷地方農產品。「地產地銷」的優勢包含(1)保存在地特色產品,(2)產品新鮮,節省運輸時間,(3)增加文化認同,(4)減少不必要的包材,(5)農產品認證標章,降低食品安全疑慮,(6)促進在地經濟發展。

在此基礎上,2005年日本更通過「食育基本法」,以家庭、學校、地域等為單位,在全國進行普及推行,同時也加強國民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在地食文化的傳承、環境的調和。

從小學扎根是食育基本法1項核心概念,也就是讓小學生能身體力行,從播種、發芽、枯萎,栽種多元作物,使他們更了解農作物的生命歷程,因此珍惜食物。中興大學萬鍾汶教授建議台灣可以從「農夫市集」和「盒裝計畫」開始,以土地特性為基礎,把當地特殊文化資源找出來,宜蘭稻鴨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顧問: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審校: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