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未來燃料 (三)英國頁岩氣儲量超乎預期

103/02/14 瀏覽次數 7026
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BGS)研究發現,國內的頁岩氣(Shale Gas)蘊藏量或許比以往估計量更多。研究單位預估可能有高達1300兆立方英尺(約36兆立方公尺)的頁岩氣儲藏在英格蘭北方的地層中,這是過去估計量的兩倍以上。在此同時,政府也趁勢宣布探勘頁岩氣正式成為基礎建設計畫的一部分。能源部長麥可法倫(Michael Fallon )對頁岩氣予以厚望,稱頁岩氣是一種「令人激動的新能源」。

英國地質調查局說明他們在英格蘭北部的鮑蘭德盆地(Bowland Basin)-從柴郡延伸到約克郡的區域潛藏有大量的資源,雖然他們無法確保這頁岩氣可以順利被提取出來。頁岩氣無庸置疑的是英國能源資源的新星,但探勘技術必須結合地質學、工程學,另外還必須周全考慮投資和環境保護等各項議題。雖然鑽井公司先前就估計他們可以提取出10%的含量,但一切仍是未知數。
 
萌芽階段

如果正如鑽井公司所預估,地底下大量的頁岩氣儲量可順利提取出來,那將可輕鬆提供每年全英國的3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氣消耗量。但是頁岩氣其中一種探勘方法-「水力壓裂法」(fracking)是利用水壓把岩石粉碎的方式,藉此提取出緊附岩石的石油和天然氣,此工法包含將化學合成物灌入地層的步驟,可能汙染環境而受到各方質疑。

新技術促使英國國內的能源工業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石油產量大增造成天然氣價格下滑。在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Department of Energy & Climate Change, DECC)所發表的一項聲明中表示:「雖然頁岩氣的開發在英國還處於萌芽階段,但它對於國家能源安全、增加國內投資及經濟成長都有明顯幫助。」政府也公布鼓勵能源工業發展的策略及配套措施。這些新政策包含加速核准新地點探勘的權限、法規章條更精簡可行以及租稅優惠等等。

另外,開發頁岩氣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影響會經由地方回饋機制予以補償-首先會有10萬歐元(約400萬新台幣)投入「地方福利基金」,當工廠開始產出天然氣之後還可得到1%的收入分紅。

英國能源部長麥可法倫說:「頁岩氣代表了英國新能源的希望,或許在能源組合(Energy Mix)計畫裡將會占有一席之地。地方民眾能支持頁岩氣的開發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相當歡迎在地企業加入計畫!政府也會一起監督企業,以保證居民的健康、人身安全和環境保護可維持在最高標準。」他再深入說明當地居民可以藉由此新興產業獲得許多好處,像是天然氣優惠價格,再生資源方案和免費的新公共設施,像是遊樂場,運動中心等等建設。這些優惠方案都在在顯示出政府對開發的支持,也希望藉此消除人們對於水力壓裂法的疑慮。影子能源大臣湯姆吉萊特(Tom Greatrex)也同意能源部長之言,相信頁岩氣將是能源組合的重要成員,他更近一步駁斥輿論指政府只是利用削減基礎建設的預算,用卑劣的手段換得經濟成長的傳言。

另一方面,開發頁岩氣的負面批評來自許多方面,例如水力壓裂法破壞地層結構、可能引發地震活動、化學合成物嚴重汙染地下水源導致郊區環境破敗,影響市場房價等等。許多疑慮使得當前英國民眾仍傾向支持開發新的綠能源,而不是走回化石燃料能源的老路。
 
能源拉警報

現今英國的頁岩工業就如同襁褓中的幼兒,和美國相較之下一切仍在起步階段。英國能源企業規模不大,例如愛葛斯( IGas)和高卓拉(Cuadrilla)公司最近才拿到鑽油許可,兩家公司還必須共享天然氣的來源,現階段還無法獨立作業。

英國最大的煤氣供應商-英國森特理克集團(Centrica)2013年6月初剛宣稱它們將在鮑蘭德盆地上賭一把,積極投入開發頁岩氣。但緩不濟急的是,今年英國天然氣電力市場辦公室(OFGEM)的報告指出,能源工業生產力下降可能會加重國內面臨的能源短缺問題。負責部門在6月就已經提出兩次能源警告,說明英國國內的能源儲量已經嚴重萎縮,部分理由就是源自於幾個天然氣生產商撤出服務陣線。例如貌似積極奮起的森特理克集團在新計畫展開的同時,卻也默默取消兩個天然氣計畫;英國電力“六巨頭”之一的南蘇格蘭能源公司(SSE)在4月也停止一個生產計畫另外投資新開發。

消費者趨勢(Consumer Futures)的亞當斯高勒(Adam Scorer)說:「民眾心裡充斥著對未來高電價的恐懼感,政府應該面對現實,在試著降低對能源依賴度的同時,去開發更具潛能的新能源。」針對英國民眾對於綠能-由陸上或海上風力、潮汐、海浪、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發電-的期待,英國國會事務大臣亞歷山大(Danny Alexander)也就此發表聲明,英國政府會努力改善收購價格(strike price)來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收購價格一定會展現出政府全力支持綠能的誠意。(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1月)
 
責任編輯:王文竹|淡江大學化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