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癌症免疫療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09/06/12 瀏覽次數 3250
「非我族類者,斬!」
 
免疫系統究竟如何做到辨認「自我」與「非我」的功能呢?免疫細胞平常遊走在我們身體之中,而它們身上有許多的接受器,透過這些接受器,他們可以接觸查看外來的物質或鄰近的細胞是否有異樣,一旦發現細胞有所異樣,免疫系統就會將異常的東西殺死,讓我們的身體能夠保持健康。
 
大家一定有所疑問:「既然我們優秀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認非我族類者,那為什麼我們還會得癌症呢?」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癌細胞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失靈,也就是為甚麼抗癌總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路程。
 
人體的免疫系統相當奧妙,對外可以抵抗病原菌,對內可以清除身體內異常的癌細胞、受感染的細胞與老化的細胞等。(圖/李俊廷、黃耿祥、楊智惠團隊提供)人體的免疫系統相當奧妙,對外可以抵抗病原菌,對內可以清除身體內異常的癌細胞、受感染的細胞與老化的細胞等。(圖/李俊廷、黃耿祥、楊智惠團隊提供)
 
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煞車機制
 
癌細胞究竟是如何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失靈呢?目前的研究指出,癌細胞可以分泌許多細胞激素或蛋白質,抑制免疫系統活化,又或者可以藉著免疫細胞靠近時表現抑制訊號,來躲過免疫系統的查緝。奸詐的癌細胞就是透過這些方式,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在我們的身體中壯大。
 
所以,要使癌症免疫療法可成功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加速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就好比用催油門的方式,抵抗癌細胞對免疫系統踩的煞車;其二是想辦法抑制癌細胞的煞車訊號,好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功能。
 
現在的研究發現,癌細胞可以用許多手段來干擾免疫系統的活化,避免自己被清除。因此,目前的癌症的免疫療法主要是靠『猛踩油門』及『干擾癌細胞踩煞車』這兩種方式來治療癌症。(圖/李俊廷、黃耿祥、楊智惠團隊提供)現在的研究發現,癌細胞可以用許多手段來干擾免疫系統的活化,避免自己被清除。因此,目前的癌症的免疫療法主要是靠『猛踩油門』及『干擾癌細胞踩煞車』這兩種方式來治療癌症。(圖/李俊廷、黃耿祥、楊智惠團隊提供)
 
癌症免疫療法的血淚史
 
在上述的方法中,第二種抑制癌細胞煞車訊號的方法是近幾年才被發現的,早期的免疫療法主要都是以催油門為主。然而,催油門的方式造成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大,所以早期的癌症免疫療法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癌症免疫療法的歷史,早在1800年代末期就被提出,但一直到今日才慢慢見到曙光。當時有位William Coley醫師嘗試著以細菌感染癌症患者,希望透過這些細菌誘發免疫反應,來得到較好的療效。雖然這種方式得到了一些成果,不過後來因為放射線治療能獲得更好的療效,這種免疫療法就此告終。但也因為Coley醫師這個初期的成功,讓人們對於癌症免疫療法開始有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有許多學者開始投入研究這個領域。
 
直到1978年,相關研究證實只要利用卡介苗疫苗在膀胱內灌注,引起局部發炎,便可以改善膀胱癌的復發,在1990年代初期就變成了早期膀胱癌的標準療法。此時,科學家開始大量利用這項技術研發各式各樣的抗癌細胞抗體,一些可以誘發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被核准應用於抗癌,雖然這樣的治療達到了不錯的效果,但由於誘發的免疫反應太過強大,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的副作用。於此同時,「T細胞檢查哨的抑制劑」,也就是防止癌細胞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被發展出來,於2010年開始核准用於攝護腺癌與黑色素細胞瘤的治療 。
 
癌症的免疫療法早在1800年代末期就被提出,發展中不斷遇到阻礙,直到近年美國免疫學家James P. Allison及日本免疫學家Tasuku Honjo的努力,才讓癌症的免疫療法又出現了曙光。(圖/李俊廷、黃耿祥、楊智惠團隊提供)癌症的免疫療法早在1800年代末期就被提出,發展中不斷遇到阻礙,直到近年美國免疫學家James P. Allison及日本免疫學家Tasuku Honjo的努力,才讓癌症的免疫療法又出現了曙光。(圖/李俊廷、黃耿祥、楊智惠團隊提供)
 
癌症免疫療法的未來
 
看似成功的癌症治療其實仍面對許多問題,雖然「T細胞檢查哨的抑制劑」的副作用已經比化療或電療低上許多,但仍然有一些患者在使用這類藥物後,發生一些免疫相關的副作用,如皮膚紅疹與皮膚癢、腹瀉與腸炎、肝毒性、肺炎、腎臟炎等症狀。所以,在做這類治療時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建議,按時追蹤,才可以達到最好的療效。
 
此外,有研究指出這類新藥僅僅對少數約20%的癌症患者有效,再加上目前免疫療法的價格昂貴,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負擔,因此,癌症的免疫療法仍有很大的進步與努力空間。目前臺灣也有生醫團隊正在著手相關的研究,期待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癌症更精確、有效的治療方法,讓癌症不再是人民們心中的恐懼。
資料來源
  • 科技部107年度「科轉計畫:前沿科技轉化暨教育應用推廣」專案計畫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