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於2013年11月來台演講,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硬碟技術的演變,且進而提出「破壞式創新」的重要學說。1978年以前的大型主機以14吋硬碟為主流,之後逐漸被8吋硬碟的技術所取代;1980年的5.25吋硬碟是主流技術,但當時的領導廠商卻未注意到,更適合個人電腦使用的3.5吋硬碟是項破壞性創新的技術,僅致力於開發5.25吋硬碟的該廠商錯失了這個機會,到了1991年之後便失去市場領導地位。如今硬碟的發展又有新的破壞性創新技術產生,即是在存取速度、體積與防震等都有顯著提升的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 SSD)。
而後在1995年,M-System公司生產出以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為儲存媒介的固態硬碟,美軍和航空業便開始採用固態硬碟,以取代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 HDD)。傳統硬碟使用旋轉碟片與磁針的機械式裝置,類似過去黑膠唱片機的讀取方式存取資料,但在裝置受到碰撞時,容易使磁針與碟片受損;並且存取時會產生裝置發熱和讀取噪音的問題。此外,檔案日益龐大,傳統硬碟的存取速度已無法滿足所有的電腦使用者,因此開始有以固態硬碟取代傳統硬碟的應用方式。
現行的固態硬碟採用NAND快閃記憶體來儲存資料,並使用一體成形的電路板,沒有機械式存取動作,故取名為Solid State Drive,中文名稱為固態硬碟。目前固態硬碟的資料讀取速度可達到500MB/s以上,為傳統硬碟的3倍以上,未來還有希望再往上提升,同時還能克服碰撞、存取噪音與裝置發熱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