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超級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102/12/04 瀏覽次數 24377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為一種革蘭氏染色陽性球型細菌,無芽孢、鞭毛,大多數無夾膜,是常見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菌。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源起於英國,是一種對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及其他類似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特殊細菌,該細菌感染力極高,故被歸類為超級細菌之一。


MRSA主要是藉由皮膚的接觸而進行傳播,它會在健康的人體及鼻腔帶菌,當帶有MRSA的人在有傷口感染或是抵抗力、免疫力降低之時,皆有可能導致感染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蜂窩性組織炎、毛囊感染、肌肉或骨骼發炎、肺炎、腦栓塞及腦膿、心臟血管系統感染、菌血症及敗血症等。
 
治療MRSA之藥物主要為萬古黴素(vancomycin)抗生素等醣胜肽類藥物,其他新的藥物如利奈唑胺(linezolid)等,藥物費用較高,一般在台灣以及國外被視為二線治療MRSA的替代藥物。近年來,因常用萬古黴素治療嚴重MRSA感染的病患,對萬古黴素敏感度下降,甚至出現高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or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VISA或VRSA)。

1996年日本平松(Hiramatsu)等人首度報告被証實為VISA的感染案例,其萬古黴素對Mu50菌株之最低抑制濃度(MIC)為8 mg/L有一致性。 於2002年美國亦報告一例確定為VRSA的個案,依據美國臨床與實驗室標準機構之標準,將VISA對萬古黴素的MIC修正為4至8 mg/L,因此Mu50菌株屬於VISA。
 
在平松(Hiramatsu)等人於日本發表VISA(Mu50)後,於後續研究中亦發現部分MARA菌株對萬古黴素的抗藥性並非一致姓,亦即是這類菌株整體的萬古黴素的MIC均小於4mg/L(屬於萬古黴素敏感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VSSA)但少數的次族群的部分菌落具較高的萬古黴素 MIC(8mg/L),且其脈衝電泳分析與Mu50的型別相同,故被平松(Hiramatsu)定義為 heterogenous VISA(h-VISA),然而第一株被發現的h-VISA被命名為Mu3。在泰國與義大利對MRSA菌株的篩檢研究發現,h-VISA佔MRSA菌株篩檢比率分別為1.9%和1.1%。

義大醫院王竣令醫師研究團隊於2013年11月研究發表,發現在南台灣這近幾年h-VISA約佔MRSA菌血症的6%,同時有很大比率的MRSA都是屬於高萬古黴素最低抑制濃度的。將病患與細菌資料結合後,比較下列三組不同細菌感染的預後,(1)low MIC和VSSA、(2)high MIC和VSSA、(3)high MIC和hVISA,進行30天內死亡發生率與7天內持續復發菌血症患者之比較。

結果顯示high MIC和VSSA 表型這一組,其死亡發生率達30%;而high MIC和hVISA表型,7天內持續復發菌血症機率高達50%。總之,根據對high MIC和hVISA表型,經MRSA菌血症患者重新分類後,其高萬古黴素MIC組有較高感染死亡率的可能,但hVISA表型是獨立與持續MRSA菌血症相關。故面臨著在醣胜肽類藥物治療7天後仍發生持續性的菌血症時,建議臨床醫師應考慮將替代類抗生素來治療hVISA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特別是MRSA,在台灣與世界各地均造成廣泛與嚴重的感染,根據經驗與藥物敏感度試驗使用醣胜肽類藥物治療常有失敗(如骨髓炎和敗血性關節炎等)。由於MRSA為台灣地區院內感染與社區感染菌血症主要菌種,雖先前有關MRSA菌血症的文獻報告成果,但缺乏相關性與集中趨勢的資料,故未來期望將全國性抗藥性病株資料庫以及臨床資料的建立,以提供國人及學者進行研究及探討。(本文由國科會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1月)

責任編輯:黃耿祥|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OPEN
回頂部